时间:2017-04-28 10:1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在阐述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后现代社会理论可能给予社会学的启示以及在此过程中其自身所暴露出的局限性。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
后现代社会理论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争论较多的一个领域。但人们探讨更多的往往是它对现代社会理论的解构,而对它的启示作用所谈不是很多。其实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社会学同为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对因社会急剧变动而产生的种种社会新现象的解读是它们的理论的共同指向,这使得看似异质性极强的两者有了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于分析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启示。
一、社会学理论与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产生
有关社会及社会运行的思想古已有之,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这绝非历史的偶然。18世纪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给欧洲各国带来巨变。政治、经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与以往社会完全不同的面貌与内容,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人们试图寻求解释和出路,已有的知识显示出在此问题上的无能为力,于是转换视角创建一门新的学科——现代社会学成为时代所需。
与社会学一样,后现代社会理论也是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20世纪是知识、信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工业的发展,商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消费时尚的不断变换,商品借助于现代性文化的力量,特别是文化媒体的力量具有了符码的魅力。生活于这一社会的个体,其消费行为完全为媒体所左右,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消费的过程也不再仅仅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过程,它已成为一个符号交换与交流体认的过程。对于这个与现代社会有着太多不同的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造就了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出现。
二、社会学理论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区别
社会学是以社会为其研究对象,以发现社会形成及发展规律,从而促进社会良性、协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或学科。赛德曼(Seidman,1991)认为社会学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他将社会学的特点归纳为“科学主义、基础主义、整体主义、本质主义和偏狭性”等。而后现代社会理论恰恰与此相反,它是针对上述社会学理论进行批判,并要对其加以解构。
其次,社会学理论的“基础性”指“社会学理论试图揭示一种社会的逻辑;它企图发现一套反映社会世界的惟一真实的语言,企图与人性的普遍状况相联结。”后现代社会理论否定社会学理论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也否认这样一种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学所接受的基础的存在。
再次,就“总体性”来看,社会学理论倾向于寻求一种普适性的“总体性概念框架”,同时,信奉“西方‘进步’的宏大叙事”。与此不同,后现代社会理论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构成任何社会生活之内容的那些多维的、异质的、道义上含混不清的社会潮流与倾向之上。
复次,社会学理论的“本质性”特征指“它们倾向于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基本的、固定不变的特征;从而把社会现象视为这些特征的表现。后现代社会理论则不然,它更强调与某些社会相联系的社会条件,即更侧重于“基于‘性别、种族、民族、阶级或者性取向’而形成的那些差异。”
三、社会学理论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的联系
虽然社会学理论与后现代社会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并非是一种激进的断裂,前者亦非要为后者所取代。其实社会学理论与后现代社会理论是密切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泽瑞尔在其《后现代社会理论》中预设了“社会学理论的景观正逐渐被后现代社会理论所改变”这样一个前提,其依据有二:一是许多社会学理论家在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的批评面前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一些基本理论预设;二是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造的许多理论观念也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主流社会学的理论当中。这样的两种现象所能说明的就是,后现代社会理论不断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批判以修正其不足。
四、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自身的局限
“后现代”往往对“现代”的宏大叙事持否定态度。后现代社会理论同样认为马克思及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者所创造的一些用来描述将人民从压迫性社会中拯救和解放出来的那种历史进步的巨型理论是一种“神话”,并据此批判一切体系化的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的支持者与批评者也都由此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后现代”欲摧毁一切“宏大叙事”。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哈贝马斯便是最好的例证。当被认为是现代宏大叙事之一的启蒙主义宏大构想日益遭到怀疑时,他却提出了“我们非但不能放弃‘现代’的理想,不能宣布‘关于现代的构想’是一项失败,相反,我们应该从否定‘现代’构想所犯的错误中吸取必要的教训”的主张。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启示主要如下:
一是坚持对常识的反思、质疑是社会学理论进步的基础。社会学之所以能赢得自己的学科地位、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有自己学科特色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常识所始终持有的反思立场和警觉,对在常识看来己是最终答案的答案作进一步的追问,从而发现常识掩盖下的事物演变的“真实”逻辑。
二是对专家话语霸权的警惕。社会学家应对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缺陷有着无比的诚实。他们也应该在此相关之处,显示所谓的、误导的、错误的或虚幻的“真理”的性质,因为这些“真理”已经进入了大众话语和“官方”声明中。
三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偶然性及不确定性的关注。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及各因素之间的复杂纷繁的联系,使一些看似偶然甚至无足轻重的因素可能成为影响事物整体发展轨迹的不可忽视的变量。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潘泽泉.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J].天府新论,2005(1).
[4]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