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2 10:0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在网络上有关初中思品课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不太喜欢这门课,认为思品课与他们的生活不沾边,学习这门课得除了应付考试没任何其他用处,这反映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从而误导了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本应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应极富感染力,但长期的理念式灌输逼迫学生去接受,使学生不懂得其中真正的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所以本文探讨初中思品教学要从学生生活中来,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再运用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去,用思品课中的知识,切实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处理各类生活中的矛盾与困惑,让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
一、教学资源素材取材于日常生活
要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有用,就要把课堂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体验到思品课讲的就是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思品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
新课程教材中已经非常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所选的案例大多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内容,如“欢快的青春节拍”、“品味生活”等,这些内容紧跟时代的节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着手。
思品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教材上的死知识,而应是习得知识背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教材上的东西都是些共性的,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学生的生活情况也千差万别,思品老师可以针对性的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也要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把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为教学的主题。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最新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比如教材中有些事例离学生的年代和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容易产生距离感,教师可适当的从现实中选取材料,如:近年发生地震期间的感人事件,电视媒体中最美孝心少年及乡村教师等热点人物和事件,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二、教学活动源自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体验,而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就是就重要的,新课标也指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学生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源自于学生生活,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和品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题,比如,看到老人摔倒上去扶起却被诬陷,捡到失物归还却被误解为偷等热点事件,让同学在课堂中可以围绕“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做正直的人受到伤害、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被人误解等的事,那么做正直的人到底吃不吃亏”为题。通过交流、辩论,道理越辩越明,道德情感也得到了提升。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中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紧贴生活
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教学中仍用大量的说教和阐述等填鸭式的方式,风云榜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生活化的素材通过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大段的说教和阐述,而是通过运用各种灵活、有趣的手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化为他们自己的品质。
四、课后实践活动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
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仅仅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是难以形成的,更多的还要依靠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以及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良好素质的形成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这也是要求我们思品教学要回归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熏陶及社会实践,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习为生活服务,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和所学内容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通过查找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相关正反事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谈论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使生活自己认识其中的得与失。
还可以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谈,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通过听、看、说、写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促使学生产生品德行为需要与动机。比如《网络上的人家交往》一课,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亲戚朋友,调查他们上网的时间、目的、态度和后果等等,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能自己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做到趋利避害。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教学过程应取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道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严育洪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4]《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