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红帽》故事中的行动圈与角色的功能(2)
时间:2013-09-16 16:4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修贤 点击次数:
三、《小红帽》中相助者猎人的行动圈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六章根据角色排
列功能项中所列的第三个故事行动圈为相助者的行动圈。它包括:主人公的空间移动(R),消除灾难或缺失(Л),从追捕中救出(Cп),解答难题(P),主人公摇身一变(T)。而在《故事形态学》第七章新角色进入行动过程的几种方式中讲到:赠与者是偶然相遇,最常见的是在林中(小木屋),或者是在野外、在路上、在街头。神奇的相助者是作为礼物被引入。这种排列可以认为是故事的规范。但也有一些违反的时候。如果故事里没有赠与者,那么他出场的形式就转移到了下一个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就是相助者。
普洛普注意到故事的情节不同之处在于:“受害的主角”,获“寻找者”拯救(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里,则是女主角被王子拯救),及受害者自救(以男性为主的故事常见的剧情,《外婆的故事》也有同样的情节。)就普洛普的分类架构来看,格林兄弟的《小红帽》代表受害的女主角等待他人拯救。
因此,在《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里,赠与者与相助者都是猎人。首先是赠与者猎人偶然经过小红帽外婆的屋前,听到了打鼾声,觉得奇怪,心想:“老太婆打鼾,她是不是不舒服,我应该去看看。”于是,猎人就走进了小红帽外婆的房间,来到床前,却看到了狼躺在床上,他就一切都知道了。之后,赠与者猎人就转变成了相助者猎人。他本来要端起枪射杀狼的,可转念一想,狼把外婆吃了,或许外婆还能够得救。于是,他就放下枪,拿起剪刀,开始剪那睡着的狼的肚皮。之后,小红帽及小红帽的外婆都得救了。
四、《小红帽》“角色的功能”分析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四章中讲到了同化,与同化相类似的另一个现象是一个功能项具有双重形态意义。功能项的确定应该不依赖于谁来完成它。由对功能项的列举可以确信:它们的确也不依赖于它们用怎样的方法完成。这一点有时给为单个故事下定义带来了困难,因为不同的功能项可以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完成。显而易见,这里存在着一些形式对另一些形式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被称为功能实现方式的同化。在《小红帽》这个故事中,小红帽离家时,妈妈警告她不要走离大路,同时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当小红帽在森林中遇到加害者狼时,她就把妈妈的警告抛在了脑后。不仅与狼进行了交谈,把外婆的住处和外婆的情况告知了加害者狼,而且还听从了加害者狼的劝诱,跑到森林深处去摘鲜花。同时,打破了妈妈给她下的禁令。这样说来,小红帽的离家就具有了双重的形态意义。
五、小结
本文用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所提出的“故事行动圈”、“角色的功能”来对这篇童话故事进行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普罗普的观点有助于解释童话故事核心的矛盾,包括为什么童话会永存不朽、流传全世界,且符合每一个时代的现实。童话故事确定是具有功能的,但其主题却有无数的变异,各种变异版本都是用社会和文化模式的万花筒来看的。因此,像《小红帽》这样的故事,几世纪以来每次传讲时,不但保留且挑战其“传统”意义,童话所含的密码也仿佛像文化的DNA一样代代相传下去。童话故事反映人类生存的密码,透过童话,我们可以方便地摄取这些知识。
参考文献:
[1]安徒生等.外国童话经典100篇[M].叶君健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其·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其·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M].杨淑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