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22 14:2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鲍雨 点击次数:
三、情感。在初次读过《苍白的钟声》之后,我的脑子就浮现出了诗人郑愁予那著名的诗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虽然郑、穆二人境遇不尽相同,穆对浪漫主义的吸取借鉴与郑的浪漫灵魂也有着迥然之别,但如果仅仅是"断章取义"的话,这句诗其实是十分具有价值的。穆木天于1918年漂洋过海前往东京,到1926年3月由东京大学毕业回国,前后共在日本求学将近八年。但有趣的是,写作这首诗时已经是1926年1月,距离作者回乡只剩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按常理,一个人多年漂泊的游子马上就要归故里,心情应是按捺不住喜悦的,至少应该是明朗的。但就全诗来看,穆木天却似乎仍挣扎在无尽的愁绪之中,故乡成了笔下的"苍茫之乡",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穆木天在1926年发表了他对于新诗理论的代表性文章:《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集中性地表述了他前期关于诗歌美学的理念和追求--"纯粹诗歌"。穆木天的"纯粹诗歌"观对于瓦雷里的纯诗理论有较多继承,但在对其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加入了不少的非纯因子,将诗歌放归"国民文学"的经验范畴[3]。在《谭诗》中穆木天提到:"青年,你们须看到异国的荣华,你们也得发现故国的荒丘。"[4]"荒丘"是来源于故国乡土的废园,然而又是超越了这层含义、由对民族国家前途命运深切忧虑而产生的诗人心灵的悸动。于此,穆木天将西方象征派纯诗理论中的先验色彩引领向了现世生活,诗歌也发挥着经世致用的独特功能。后期由于民族危机等原因,穆木天走向了"为现实而艺术"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诗风转变极为明显。对他后期为民族斗争服务的"烽火似的,呐喊似的,怒吼似的,咆哮似的"作品在此不作赘评。
结语:古往今来,游子乡情如饮了永生之酒从未断绝,对乡愁的抒发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穆木天这部作品与张继《枫桥夜泊》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所传达的东西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羁旅,同样在思乡,同样的虚实相生、环境渲染,只不过张继夜宿江上,穆木天从"白云飘飘"一直枯坐到了"月光"与"黄昏"。笔者与穆木天同来自白云黑土的东北,辗转多处外出求学,白云悠悠,乡情依依,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与通讯便捷,我们已经很少共鸣到"乡愁"了。
参考文献: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A].穆木天诗文集[C].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2]蒋勋.孤独六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袁行霈.论意境[J].文学评论,1980,(4)。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