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繁华随风逝,半世浮沉烟雨中(2)
时间:2014-01-18 14:2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甘旭阳 点击次数:
诗的末句"依旧烟笼十里堤",句子以细腻的笔触和柔润的白描将视角再一次拉远。纵观全诗,首句是远景,泛写京华烟云,二、三句的镜头是聚焦在某些具体的近景如"鸟空啼"和"无情""柳"上,末句则与"江雨霏霏江草齐"首尾呼应,将镜头再一次回归到迷惘而朦胧的烟雨江岸图。"远-近-远"的脉络使全诗一以贯之,浑然天成。一方面,它是具体地将第三句中的"台城柳"之"无情"通过其"烟笼十里堤"的行为拟人化地进行诠释。另一方面,烟柳笼堤和诗开头的细雨江堤、江草蔓堤营造了一种颓靡而伤感的氛围。迷蒙之中,什么都如幻影般不真不切。悠悠乱世不仅使诗人深切地感受到身处末世的巨大痛苦和深切悲哀,同时也赋予了诗人极其复杂而深刻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台城本是南朝繁华的中心。然而,繁华胜景如一帘幽梦,良辰美景似一现昙花。兴与衰、荣与辱,都如灵台幻树缥缈无常。历史的无常与诗人人生的无常产生了空旷久远的共鸣。但是,这种巨大的震撼与深远的惆怅是难以言说的,只能将它深深地埋葬在江南的烟雨中,同烟雨一起幻化波动,阴晴流转。人是历史的缩影,历史是人的时空。诗人的哀愁、时代的悲泣,在金陵的怀古之意下变成一种永恒不泯的情愫。
纵观全诗,可以说《金陵图》的"诗眼"就是最后两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在诗的后两句提到并白描以台城为中心的末世之景,并且在这种简约勾勒、写意传神的基础上敷上一层若有若无的迷离与黯然,而捋开这层浮华,扑面而来的即是一种浓重而浩然的历史忧思及时代沧桑。无论历史如何精彩、抑或如何辛酸,无论时代是在阔步前行、抑或江河日下,对于无情的台城垂柳来说,不过只是天边的浮云;对于浩荡的宇宙与恒久的时空,不过如同沧海一粟。盛世也好,战乱也好,都只不过是人类的独舞。台城依旧,烟柳依旧,却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凌云壮志,尽归尘土。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晚唐诗特点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金陵图》并没有超越中国传统诗作"借景抒情"的传统。就总体而言,晚唐诗的艺术成就远不及盛唐诗坛的辉煌,而晚唐的李商隐、杜牧、陆龟蒙,也比不上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星光璀璨。究其原因,就在于盛唐的综合国力足以傲视寰宇,独步天下。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惊天动地的变乱,唐王朝已大伤元气。再加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牛李党争,中晚唐诗坛再也无力像盛唐那样创作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内容与形式兼美的篇章。文学逐渐向
"内"转,描摹人的内心世界。然而,正是由于末世的沉沦背景,晚唐诗人身处在这个日薄西山的时代,因此,他们的人生具有特别深重的苦难记忆与特别动人的悲剧色彩,当这种悲哀与无助深深浸染到晚唐诗人的作品里,自然充满一种别样的抗争和伤逝情怀。诗人怀着吊古伤今的目的,借用金陵的文化记忆,明写金陵兴衰,实写诗人在末世之下跌宕坎坷的人生,以及诗人所处的那个江河日下、波诡云谲的历史时空。这不仅是人生之叹,更是历史之叹。当这种忧郁而深沉的情愫注入江南的烟雨,明媚的秀色便转而变得迷惘,晕染出凄靡黯然的气氛。当这种人生如梦的黯然与人生如梦的怅然擦肩而过,便使得诗人的复杂情感变得极有张力。全诗中诗人并没有一个字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却通过恰当地使用"空""无情"等虚字将自身丰沛而深挚的感慨在烟雨意象中流畅运转,变得沉郁感人、缠绵有致,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因此,中唐的衰落和晚唐的倾颓并没有完全埋没唐诗的光耀。相反,人们在末世的挣扎中,抗争中,绝望中和沉沦中使怀古伤今的题材大放异彩,也极深地发掘了金陵的人文深度,造就了一种末世中异样的瑰丽和别样的情怀。
"苦难给予个人与时代的,总是比辉煌给予他们的多得多。"晚唐的叹与伤,都是那么余音绕梁、掷地有声。天之荡荡、人之渺渺,与春水同歌、与秋风共醉,就这样,唐的精神,一锤定音,戛然而止,拉下了大幕。■
参考文献:
[1]孟庆文主编.《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M].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04.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