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缺失与个体异化(2)
时间:2014-03-18 11: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孙小孟 点击次数:
面对雅斯培对自己的痴情的无情回避,金钱上的依赖和欺骗,爱丽丝心知肚明,但她对他的爱却丝毫无损。明知从他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爱,却不愿意放弃他某种程度上爱恋自己的幻想。她确定他不会离开她,他需要她,依靠她。她和雅斯培这种长达15年的畸形爱情关系不断折磨着她,造成了爱丽丝情感上爱的缺失,并导致她对性的反感。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和童年时期对母爱的渴求如出一辙,为了得到爱,她压抑着、顺从着、迎合着别人,得到的却仍是爱的缺失,心灵的孤独。这种对爱的苦求和得不到爱的压抑长期折磨着她,冲击着她,把她推向崩溃的边缘,最终形成了她善与恶并存的异化性格,不可调和的母女关系,和长期纠结于一份畸形的爱情中不能自拔。
三爱的缺失与个体社会定位的错乱
母亲对童年爱丽丝心理和情感需要的忽视,以及对她成年爱情追求的否定不仅扩大了母女间的心灵隔阂,加剧了爱丽丝对母亲的厌恶,和由此而生的逆反心理,导致自己深深陷入一场畸形的爱情关系之中,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让她难以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定位。在与雅斯培长达15年的畸形爱情关系里,爱丽丝极少有幸福和甜蜜的感受,她对爱的渴望和付出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她愈发感觉孤立,需要别人的认可与接收,这种心态加速了她在社会上错误定位的形成。她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出身中产阶级的她却反对中产阶级的一切,甚至认为聚会、娱乐都是虚伪的中产阶级的事情。她大学毕业,却讨厌读书,平时从不看书,看见大学城,内心便充满恨意,想炸掉它。她反对政府,反对社会,拒绝工作,以打倒“法西斯”中产阶级,以及其代表的工党的法西斯统治为生活目标。声称:“富有而自私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能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我们会摧毁一切,一切。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垃圾堆全部摧毁……”这种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让她变的面目可憎,以参加各类示威游行、抗议、贴标语、参与制造事端为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恐怖分子,既无法与父母共处,也不能自食其力,过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如果说爱的缺失是导致人类诸多危机和悲剧的根源,爱的渴望则是人性本能的需求。”在她的心灵深处,不仅强烈渴望被爱,还对跟她一样缺少爱的人怀有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她同情穷人,像一个大姐,一个母亲一样照顾着被她视为“家人”的43号里面的所有成员。同时也希望自己得到他们的认可。但她又总觉的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她那矛盾的性格和错乱的社会定位又导致她无处可去。“每当她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来到普通人的世界中,都会令她困惑不已”,无法适应。她总是处于迷茫和仿徨的状态,找不到自己正确的社会定位。被动地任由事态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一场场恐怖事件中。最后在参与一场可怕的恐怖事件中,目睹了几十个无辜受害者的残肢断臂,血流如河的马路和遇难者亲友的悲痛和绝望,她陷入紧张和恐惧中。其他参与者作鸟兽散,留下她独自困守43号,等待命运对她下一步的安排。
四结语
莱辛在《好恐怖分子》中以爱丽丝为中心,用感性直觉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兼“家庭天使”和“恐怖分子”于一身的女性形象。通过刻画这样一个女性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即母亲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女性主义评论家南希·乔多罗所说,“全能的母亲决定孩子的心理,社会及政治体验”。莱辛借《好恐怖分子》警示世人在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深层次的母爱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对孩子心灵和情感需要的关怀上,也只有在这种深层次母爱的庇护下,母亲才不会在女儿的成长道路上留下爱的缺失,以此来构建健康的母女关系,帮助女儿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最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正确的社会定位。
注: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多丽丝·莱辛作品家庭伦理思想研究”(12YJC752035)。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王睿译:《好恐怖分子》,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2]竹夕:《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权》,《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3]威廉·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4]Chodorow,NancyJ.FeminismandPsychoanalyticTheory: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9,p.82.
[5]弗洛姆:《爱的艺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
(孙小孟,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