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4:0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鸿飞 点击次数:
《五蠢》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法治思想。韩非认识到社会已发生了变化,单靠以往的伦理纲常、礼制规范治理国家已经不行了,所以他提出了法治的思想,并大力进行宣传。韩非在《五蠢》中提到:“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对三个时代描述,从侧面体现出他确实看到社会是在变化,这种历史进步的发展史观在战国那个年代能提出来,也是相当不易的。因此韩非提出了法治的主张,通过对不才之子的教育谈到了“法”的重要性:“今有不才之一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焦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官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指出有些人以善言相劝总是无法改变他的恶习,只有通过严酷的法律,才能制止他们的行为。另外,韩非对法制的重要性也作了强调。他说:“故十刃之城,楼季弗能断立者,峭也;千刃之山跛辨易牧者,夷也;故明君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谬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拓不掇。”他把法看成是官员、百姓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他们的的准绳,可以约束一切不法行为。韩非也写道:“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大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韩非强调的“法”,是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的当务之急。
韩非在《孤愤》、《五蠢》提出的思想主要就在以上几个方面,这些思想,是在总结了当时各国的历史经验,与发展需求上提出的。从我们今天到的角度来看,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韩非提出的思想,是符合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求,或者按照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讲,是符合了秦始皇所统治下的正在走向封建社会道路上的秦国的需求的。那么,韩非的思想是怎样切合了嬴政的治国策略呢,这还需要进行第二个问题的讨论。
二、战国末期秦国所面临的社会现实
站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看待战国末期秦国所面临的社会大变革,整体而言是由奴隶主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即新兴的地主阶级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打压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抗。①
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强盛是建立在同样是法家的商鞅进行的变法,或者称作改革的基础的。但从商鞅的下场来看,奴隶主守旧势力依然进行着顽强地反抗,但作为一个君主,秦王嬴政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法家思想对于进行国家治理所带来的优越性,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和嬴政个人有关,虽有较强的主观性,但可作为一说。
当时秦国的国力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已经全面的强盛起来,对于结束战国以来的诸侯混战,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秦王嬴政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看到的《孤愤》、《五蠢》这两篇文章。结合上文所提到的,这两篇文章恰恰描绘了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蓝图,符合了嬴政作为君主的政治抱负,而这一点正是嬴政一定要见韩非子的根本原因。上文已经提到,《五蠢》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进行依法治国,当然这里的法是由君主颁布指定的,再结合《孤愤》里对奴隶主贵族的打压,这就完全的迎合了嬴政的治国心理,或者可以说,《孤愤》、《五蠹》两篇描绘了秦王嬴政的政治蓝图。
综上所述,秦王嬴政在读过韩非的《孤愤》、《五蠹》两篇文章之后,深感韩非在这两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打压奴隶主贵族的守旧势力,因时而变的历史观和依照法律法令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等思想,符合了当时秦王嬴政所统治下的秦国的发展需要,符合了嬴政的政治抱负,所以嬴政才“曰:‘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注释:
①笔者按:按当今流行的马哲历史观,可以将人类社会进程按此步骤来看,其他社会历史分期暂且不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奇献.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杨宽,吴浩坤.战国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林剑鸣.秦国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张觉.张觉述作集:韩非子考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