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31 11:4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余显斌 点击次数:
到了明清,文人重茶,更重喝茶环境,于是,出现了茶寮。
茶寮要求,大致是瓦屋纸窗、窗明几净、绿树环合、幽静雅致。三五文人,此时,一边饮茶,一边论诗谈文。这时,喝茶,只是样子,而论文,则是主要。所以,这与其说是品茶,不如说是论文。茶寮,其实也成了文学沙龙。明人陆树声撰《茶寮记》道“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徐文长秘集》对茶寮一事更为讲究道:“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文人饮茶,是洗涤心灵,洗涤情操,在一杯茶的淡淡幽香中,一颗心如山尖的一轮月亮,变得轻盈,丰满,明亮。
3
一杯清茶,也是一缕文化的清香。中国茶,和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是因为它淡雅,洁净,悠悠香气,和君子所追求的品性十分吻合,和书的翰墨香味相互媲美。
因此,中国人,就把茶的品性,做为人生的最高品性。
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简直把茶看作隐者了,有点像陶渊明眼中的菊花,可以洗涤世俗繁杂,让自己身心洁净,如对南山隐士。
诗僧皎然,是“茶圣”陆羽朋友,更把茶菊并列歌咏:“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在诗人的眼中,酒是俗物;茶,才是雅物,茶香菊味,相得益彰。
其余,如钱起“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齐已的“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无不如是。
苏轼和司马光,是中国文人中两只洁白的白鹤,矫然不群,二人在谈到白茶和墨时,司马光道:“茶与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言外之意,为什么截然相反的二物,却都为读书人所爱。苏轼解释:“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他认为,茶白墨黑,都为读书人所爱,是因为它们如正人君子一样,虽美丑黑白不同,可是,品行都高洁如雪,透明如玉。
由此可见,中国人爱茶,是喜欢茶的品性。中国人饮茶,是借一杯茶,润泽自己的性情,陶冶自己的情操,洗涤自己精神的污垢,浸泡自己日益萎缩的心灵。
中国文化,永远那么水气淋漓;中国人的灵魂,永远弥漫着一缕香气;中国人的精神,永远清润饱满。这都因为,中国人的茶几上,摆着一杯香气氤氲的茶汤。
4
古人,真是雅致到了极点,也潇洒到了极点。可惜,到了今天,我们都沉溺在红尘中,沉溺在物质中,奔走在生意场上,穿梭在名利之中,浑身烟尘缭绕,抬头一脸污浊。
茶,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站在时间的彼岸,看我们举着高脚杯,狂饮着红葡萄酒,它,已如一个绝世女子,独坐在文化的后宫,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什么时候,我们能选一个日子,挤出一丝时间,回到书房,或者回到山里,泡一杯茶,坐在西窗下听雨,和几个朋友随意地聊着闲话,聊着名利以外的东西,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救赎;我们精神的荒漠,就会生出一片嫩嫩的草芽,开出星星点点的花儿。
一杯茶,是我们心灵的后花园,是我们疲惫灵魂的港湾。沿着一缕氤氲的茶香悄悄走回去,我们会找到自己自己精神皈依的地方,会找到灵魂歇息的一角。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