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发展新闻专业主义 (5)

时间:2016-03-24 10:5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保军 点击次数:


  第三,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有机结合的现实可能性。在目前条件下,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是可以在中国环境中实现有机结合的。首先,“理想的传媒正在于其应以维护整体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以恰当方式促进多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衡、建构社会共识,在根本意义上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发展,这是中国传媒‘应然’发展应该遵循的价值基点。”(薛国林,李志敏,2011)在我们看来,要达到这样的发展目标,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后新闻业时代”开启的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继续以往的“宣传主义”观念或“宣传新闻主义”观念是非常困难的,而以更加符合新闻传播本性的“新闻专业主义”观念指导和支配相关新闻实践更有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依据30多年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先在新闻业务层面逐步实现专业新闻主义的操作方法,这实质上也就意味着可以先在业务层面追求和实现两种观念的统一。业务层面的新闻专业主义操作,会从边缘形成对中心的压力,从而促进新闻业内核的专业化演变。专业新闻主义的操作方法,不仅有利于实现“发展新闻主义”期望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有利于新闻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指出,发展新闻专业主义观念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法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目标社会中,自由、民主的新闻传媒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因此,如何从骨子里培养起新闻自由的观念和精神,确立新闻专业主义的观念依然是中国新闻领域的重要课题,当然也是中国新闻领域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周宪(2012).《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杨保军(2012).好新闻的观念.《新闻界》,(2),3-6.
  [3]韩庆祥,张健(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中国社会科学》,(3),4-26.  
  [4]陈一如(2010>.《心传一一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JI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5]徐晖明(2009).《中国发展传播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孙旭培(2003).现代新闻学理论的三个支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7-21.  
  [7]BalaA.MusatJerryKomiaDomatob(2007).Whoisadevelopmentjournalist Perspectivesonme
diaethicsandprofessionalisminpost-colonialsocieties.JournalofMassMediaEthics,(4),318.
  [8]吕新雨(2011).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一一重庆卫视改革刍议.《开放时代》,(9),66-71.  
  [9]两必峰(2010).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l),56-62.  
  [10]芮必峰(2012).新闻专业主义:一种职业权力的意识形态一一再论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国际新闻界》,(12),72-77.  
  [11]吴晓明(2012).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科学》,(5),4-20.  
  [12]迈克尔·舒德森(2010).《新闻社会学》徐桂权雨,北京:华夏出版社,
  [13]薛国林,李志敏(2011),论中国传媒价值认同一一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为视角.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闻与传播》,(12),3-8.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