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17 13:0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忠树 点击次数: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曹植的游仙诗,今存《仙人篇》一首,《游仙》一首,《升天行》二首,《苦思行》一首,《飞龙篇》一首,《桂之树行》一首,《平陵东》一首,《五游咏》一首,《远游篇》一首,《驱车篇》一首,共计十题十一首。这些诗歌多是自创新题的乐府诗。
一、曹植游仙诗的创造环境
曹魏时代,旧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思想也全面崩溃。社会又陷入旷日持久的混战中,瘟疫、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再加上连年征战,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惨状。面对生命个体在永恒无限的宇宙面前如此脆弱,时人不免发出人生短暂、渺小的哀叹,感伤主义的色调十分明显。在文人的笔下,死之恐惧和生之焦虑的感受随处可见:"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孔融《杂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这种时光易逝、生命飘忽的感慨同样激荡于曹植的心胸:"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送应氏》其二)。这种人生的局限,要怎样才能超越呢?曹植的选择是:幻游仙境,在另一个无穷无尽闲散优雅的环境中超越生死是非、人间苦难。在他看来,"仙",不但能够超越人类自身生命、生理、生活局限,还是美的化身,它超越俗世,还可以骄视俗人,诗人往往可以通过托言神仙傲睨当世。
二、曹植游仙诗的创造过程
曹植创作前期以其父曹操之死建安二十五年为时间节点。这一时期,由于他才思敏捷,援笔立成,深得其父的宠爱。在父亲的荫庇下.他过着富贵优游、风流自责的贵公子生活。年轻的曹植负才凌物.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既辜负了曹操的期望.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从而发生了司马门事件,不仅使他失去了曹操的宠爱.而且也注定了后来遭受严密监槐的命运。曹植这种放纵享乐的追求,其实质是生命觉醒的人们,基于生命短暂的残酷,认为人应该首先享受奉我生命的快乐,以此来增加生命密度的一种反映。期刊论文发表从东汉末年无名文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呼声,到魏晋名士的肆意酣畅、放端不羁的表现,再到酒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吟唱,曹植放纵享乐只不是这绵延千年的链条上的一环。当然,曹植在放纵享乐的同时,还憧憬着建功立业。
曹植创作的中期,是曹丕维位到逝世的七年,也是曹植一生中最痛苦难熬的岁月。由于曹植早期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辣得父王宠爱,在他身边集结丁一些有才能的士人,不仅差一点立为太子,就是在曹丕确立了太子地位,曹操去世时,人们心中还存在着疑虑与担心,曹丕本人,猜忌更甚,一上台就开始对曹植进行一连串的残酷迫害,先是杀掉一向拥护曹植的丁氏兄弟,然后把他赶往封地鄄城,置于监国使者的严密监视之下,更甚的是授意灌均捏造罪状,想置他于死地。只是迫于太后的压力而极不情愿地封他为鄄城王。对于这一切,曹植除了哀伤痛苦,无法做出任何反抗。年轻时的恃才傲枯、意气风发的贵公子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委屈求全、苟且偷生的可怜者。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