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3 14: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安华 点击次数:
另一条线索以陈道明扮演的蒋委员长为中心。看完影片,也许你并不会一味指责蒋介石是一个“独夫民贼”,对他而言,河南的饥荒来得并不是时候,因为有更头疼的问题等着他解决,譬如中国的同盟国地位、抗日战争、国民党内部的斗争,由于这些问题,远在河南的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就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尽管对河南百姓的苦难心知肚明,他对外公开的态度却认为有关人士谎报灾情,河南的饥荒并不那么严重。政府军队向灾区征收的军粮不变,理由是河南百姓饿死了,河南仍是河南,中国还是中国,而战争失败了,国家就灭亡了。第一次出场,蒋委员长与时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匆匆会面后,便登上飞机去和绝食七天的甘地见面,此时的他实际已经疲于应付国际国内的诸多问题,对于李培基的到访其实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拒绝。和白修德的短暂见面让他开始接近饥荒事实,这也是蒋委员长第一次在影片中没藏住自己的情绪,愤怒地摔了杯子,但也是躲在了镜头之后。随着灾情的加重,影片中蒋委员长也在尽力奔走,和逃荒路上的灾民相比,委员长的立场确实也不易,也正是他的努力才促使张钫捐出一半的家业支持河南赈灾,最后在教堂里,他甚至还用一滴泪证明了自己对河南死难者的忏悔。在“抗日”与“内政”的关系处理上,这位蒋委员长忽视了“攘外必先安内”,最终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
三、《1942》国际力量:“还中国历史一个真正的1942”近年来,好莱坞的很多影片为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加入“中国元素”,展现“东方风格”,抑或启用中国明星,这是电影为实现对外传播的一种路径。我国很多电影也不乏国际元素,北大的张颐武教授曾指出:“电影无疑是一个跨文化传播价值观的极好媒介。……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新世纪中国电影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时候,努力挖掘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并借助丰满的本土叙事加以表达的策略。”制片人张伟平也承认《金陵十三钗》其实“是一个关于英雄主义的故事”,片中贝尔扮演的约翰和玉墨为代表的“十三钗”共同担任“英雄”的角色。其中,约翰是小说原著中不存在的人物,但从情节来看约翰的角色却不可或缺,这其实是影片为开拓国外市场,实现对外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
不过,《金陵十三钗》暗含“西方拯救”的潜台词也曾引来很多人的质疑,可能是前车之鉴,国际力量虽然在《1942》中也有表现,但却比约翰更有说服力——白修德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为河南饥荒的赈灾做出过巨大贡献,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当年,由于国民政府对河南灾荒的消息进行封锁,几乎所有的国内报刊对灾荒事件都集体噤声,唯独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仍然游走于重庆,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河南灾区实地采访,正是因为他对灾荒做出了真实客观的报道,才得以“还中国历史一个真正的1942”。
影片中白修德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与蒋委员长的会面,成了委员长下令赈灾的直接原因,他完成了救世“英雄”的使命,拯救了无数灾民。一个国家的百姓遭受大饥荒,促使国家政府去救灾的竟是外国记者,这是老百姓的悲哀,更是政府的悲哀。当然,较之刘震云的《温故1942》,白修德并非故事的主角,影片刻意加重这一形象的戏份,从小说的碎片中把白修德的故事整理拼贴起来,还请来阿德里安·布劳迪,冯导的意图不言而喻,也许他更期望借助影帝的影响,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但是,神父梅干一角请来蒂姆·罗宾斯,未免有些“暴殄天物”,片中这位神父的角色设置甚至显得有些累赘。《1942》继《金陵十三钗》之后起用国际影星,可以说是国产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敲门砖”,但是,中国商业电影真正要在国际影坛话语权的争夺中有所收获,还需要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才行。
四、结语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战争片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世界性题材,怎样使我们的国产历史灾难片表现的东方故事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传播,是今天的大多数商业电影导演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冯小刚,这个曾经的喜剧导演,这一次也为悲剧《1942》这个“初恋”走向国际市场做了努力,至于结果如何他自己也没有把握:“我为此赌上之前十二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的精光我也无憾。”
[参考文献]
[1]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J].电影艺术,2000(02).
[2]冯小刚.电影《1942》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实[N].光明日报,2012-11-27.
[3]众说冯小刚[J].当代电影,2006(06).
[4][美]白修德.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M].崔陈,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陈传海.河南现代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张安华(1985—),女,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