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道德人格是内省的、是自由自觉的,并没有外在的强迫,这需要靠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来完成。道德教育固然要有仪式、规范和信条,但更需要有统一的宗旨和理想作为人格修养和道德进阶的高尚目标,而这种理想境界需要艺术教育才能实现。高尚的人格精神和理想境界的实现之所以需要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由于艺术—审美的根本性质即普遍性与超脱性决定的。
一、艺术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升华,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形式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在各种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中心”或“中坚”,与智育和美育都密切相关。公民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具有功利目的,与现实世界有利害关系,与智育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因而与超功利性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密切相关。道德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如何做人的,没有道德教育,智育便失去正确方向的制约,而美育和艺术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和健全的人格。从教育心理学来说,人的心理不外乎知、意、情三者,而意志行动(道德)既和知识相关,又和情感相连。人的一般情感,与现实的利害关系密切相联,通过艺术-审美活动的陶冶、净化而成为道德情感。因为艺术具有超越性,因此艺术中的道德情感也具有了超越性,从而超越现象世界而进入到高尚的精神境界。
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文化精神,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建树。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但艺术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表现情感,艺术还要调节情感,才能对个体、对社会有益。这样才不会把艺术视为纯粹满足感官欲望和情感发泄的手段,而是把艺术与人的德性、智慧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艺术成为表达创造激情、享受人生乐趣、实现美好理想的方式。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即感知和鉴赏能力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艺术教育才可以弥补理性教育如科学教育的不足。艺术教育不仅有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形式。艺术的教育作用是综合的,以情感为线索和动力,把人的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艺术在形式上是典型的美感形式,道德规范可以借助艺术形式的美感力量,培养人的行为举止和文明习惯,由此体现出艺术在道德方面的价值。
作为培养健全和高尚人格的一种方式,艺术教育与国民性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论文答辩艺术教育的起点从人们的感官之乐出发,通过艺术形式和美感形式而进入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从而使人们和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感官之乐由此而得到提升。艺术教育从人们的感官之乐做起,逐渐深入、充实于心灵之中,升华为高尚的精神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把人们的感官欲望引向高尚的精神境界,使情感在升华的同时也是符合道德的。这种过程都包含在怡情养性的艺术教育过程中,经过艺术审美活动的净化和升华,久而久之便可形成稳定而高尚的情操。艺术作为人类情感和精神的结晶,人们之所以需要,并不是因为艺术能够满足我们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需要,而是因为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艺术教育凭借特殊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地实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艺术教育是在直观和情感体验中实现的,是一种感性活动。如何把人的这种不确定的感性经验变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或操守,要经过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艺术教育和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生命精神得到滋养、培育的过程。艺术教育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形象所体现出的生命活动过程而实现的。因此,艺术教育不是偶然的几次艺术欣赏活动就能达到目的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把对艺术的欣赏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经常进行艺术审美活动,接受艺术的熏陶,把美感体验不断积累起来,便可以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行为和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和行为,便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排斥、厌恶假恶丑了。艺术教育不仅给人以审美快乐,更能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感情,健全人的品格,同时也丰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因而具有了重要的人文价值。艺术的美感形式是美化人生的基本手段,与人们的生活、劳动、游戏、娱乐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艺术是人生自由快乐的源泉,艺术教育正是使人们得以在自由快乐中健康成长和完善。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培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艺术教育发达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国民精神是高尚还是平庸。一个民族追求什么样的美学风格,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族特性,审美品位的低下往往会导致国民道德水平的下降。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教育、理想教育。这种精神教育、理想教育是从艺术审美的感性实践活动中提升出来的,是以审美感性活动为阶梯上升到精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对于个体来说,一方面是陶冶情操、涵养德性、健全人格;另一方面是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以便创造与享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社会来说,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培养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提高国民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使民族之间、群体之间具有凝聚力,使社会文明有序与和谐。艺术教育不同于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为了谋求一时的生存,不是为了暂时的物质利益和名利地位,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长久的寄托自由意志、满足情感需要的精神家园。掌握艺术知识和技巧,是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准备和条件,而艺术欣赏和艺术审美活动则是实现艺术教育目的的必由过程。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基本特性和目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国民性形成的影响在历史过程中积累而成。在中国,“美教化,厚人伦”是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乐教、诗教和对琴棋书画的学习和玩赏,都包含着德性、人格的培养。在中国历史上,礼乐教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规范道德行为,培养人性和社会文明,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中华民族的古代艺术,从产生那天起就承担着严肃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礼乐教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境界是由低向高逐步提升的。礼乐教化对于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是政治制度、仪式规范,培养人们遵守礼法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是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德性智慧;最后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精神。美学家宗白华说:“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①中国古代的礼器、乐器在今天之所以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政治意义,而是因为它们负载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传统的礼乐教化,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为建设社会文明和成就礼仪之邦奠定了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