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化”中创造(2)
时间:2015-05-11 10:4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高为杰 点击次数:
高为杰“转化”中创造——《岗拉美朵》创作札记
2012年我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岗拉美朵》。也许你们会看到我现在写的作品已经不像十多二十年前那样,在作品中刻意的去追求所谓的“学术”。“学术”或者“技术”要不要,当然要!但是当我到了70岁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重要。尤其是我去年写的作品《元曲小唱》三首,显得比较通俗。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呢?2012年底,我心脏病发作,在生死线上,人的情感会发生一些变化,不想再过多的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去搞艰深难懂,复杂的“技术”,只想真切地把想要表达的情感让它自然地表达出来,不用过多的去考虑什么“学术性”方面的东西。这又让我想起了30多年前与俞抒老师、朱舟老师一起创作的民族管弦乐《蜀宫夜宴》,这部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经常演出的曲目,算是曾经轰动一时。全国有很多乐团包括世界华人乐团如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乐团都演出过。作品的创作倡导者是俞抒老师,当时俞老师邀约朱舟老师和我一起参观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墓上石刻生动的记载了当时蜀宫中表演乐舞的情景,我们流连忘返于此,仿佛看到了古蜀宫廷夜宴笙歌燕舞、丝竹齐鸣、舞伎翩翩的优美景象。参观后俞老师建议大家一起创作一部作品,把音乐过去的辉煌表达出来。俞老师把这部作品设计构思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夜宴宾主就坐,迎宾;第二部分表演戏中戏《霓裳羽衣舞》;第三部分表现宴毕送客,寂寥冷清的场景。前后两部分都是俞抒老师写的,中间部分指定我写。作品于1981年创作完成,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改革开放后,这部作品算是引起关注的重要民乐曲目之一。一晃30多年过去,现在这部作品已成历史文献。俞老师曾教过我一年的作曲主科,我和俞老师亦师亦友。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在音乐这个行当的成长中,他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导师。老师2014年10月20日去世,这里提及此曲,不光是对老师的怀念,同时作品本身确实很有内涵,很有情感。现在听起来有人可能觉得这部作品创作似乎很老套,我个人认为音乐不在于技术上的新与老。艺术家罗丹说得好:“艺术就是情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或者手法去写作,它其实就是表达艺术家的一种情感。作为一部当代民乐作品,它在音乐素材的使用、曲式的设计、乐队的编制与配器等方面都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这部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传统与转化中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作品创作出来能得到大家认可,也不是完全没有“学术性”。这是另一层面值得讨论的话题。
室内乐《岗拉美朵》,为单簧管、颤音琴和弦乐四重奏而作,是我于2012年创作的。该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叶小纲主持的2012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委约,并于2012年12月12月22日至24日,作为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重点推出项目——西藏主题室内乐作品精选音乐会中的一部作品分别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上演。2014年4月24日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为我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又演出了该作的弦乐队版。岗拉美朵就是藏语的雪莲。很遗憾的是我没有去过西藏,但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西藏,了解了雪莲。“雪莲”是生长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线以上,在青海、新疆等地也有生长。它顽强的生命力,对人类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借物抒情、以景咏怀是中国传统文艺作品当中常见的现象,历代志存高洁、不惧时艰的文人常以梅、竹、松、莲等自况,在中国传统诗、画等艺术门类当中,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形象”或是“母题”。即使在作为听觉艺术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当中,也不乏如《梅花三弄》、《风入松》等类似作品。从《岗拉美朵》的题词:“青藏高原上的岗拉美朵(雪莲花),顶风冒雪,傲放挺拔,高洁无染,雪线奇葩!”来看,这部作品无疑也具有着类似的借物抒怀的意味。
室内乐《岗拉美朵》采用的是我自创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作为音高系统来创作的。所谓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是在传统的八度循环周期音阶构成原理基础上,通过“转化”而推衍出的一种新的音阶体系。非八度循环周期的音阶形态具有同一般音阶一样可以循环反复的共性,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以八度距离为循环周期的规律,这使得该音阶在天然形态上形成了自然的多调域特征。非八度循环周期音阶循环内部的毗邻音程序和传统音阶一样是固定的,但是,在循环音域组的对应音级的音却是不同的。这样的“转化”可以说是一种“移步不换形”的创新。这个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是以11为模,音程序为[2-1-1-3-1-3],从B音开始循坏,然后又是[2-1-1-3-1-3],往上走又是一个以11为模的音阶。后面加进来的音就构成和声,这些音全是音阶,转调就是音阶移位。《岗拉美朵》一开始是引子,就把这个11为模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呈现出来,它的核心就是纯五度,调式音阶“C、D、#D、E”显示大调小调主音大小三度因素同在。接下来是主部主题,以五度为核心,弦乐表现雪山上的风声。然后是帕萨卡利亚主题,这个主题一直在低声部,也可以说是主部第二主题。随后是副部主题,代表一个调性。再现时,帕萨卡利亚主题一直持续,并使用倒影进行。下面这个谱例就是该曲的基本音阶(a)及其“转调”移位(b),它以11为模,循环的音程序为[1-1-3-1-3-2]:
《岗拉美朵》的结构为无展开奏鸣曲式,贯穿分散的变奏原则,即将帕萨卡里亚低音变奏分散在无展开奏鸣曲式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写法。这部作品有三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表现岗拉美朵坚强不屈性格的主部主题;另一个是与之对比的委婉音调的副部主题;还有一个是在始终持续在低音声部的帕萨卡里亚主题(主部第二主题)。如果根据主、副部主题的“调性”布局观察,这是一首无展开奏鸣曲式;如果根据低音部帕萨卡里亚主题观察,这是一首不完整的,带有帕萨卡里亚风格特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它被嵌在奏鸣曲式结构中。
我们概念中的奏鸣曲式,本身就是一种要以展现两个或多个在调性和材料两方面进行矛盾对比又统一为目的的曲式。典型的奏鸣曲式含有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重要部分,无展开奏鸣曲式是奏鸣曲式中常见的一种变化形式,在无展开奏鸣曲式中三分性的结构原则被破坏,使激化矛盾的中心被转移,主、副部对比性的冲突往往会通过另一种形式得以转化。而在奏鸣曲式中结合变奏手法来获取矛盾对比冲突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奏鸣曲式中插入变奏的手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变奏部分集中在奏鸣曲式的某一部分,比如集中在主部或副部、集中在展开部、集中在引子或者尾声中;另外一种情况是将变奏分散在整个奏鸣曲式。
《岗拉美朵》再现部的写法:(1)倒装的再现部。先再现副部主题,紧接再现主部主题;(2)副部主题以倒影形式再现,但“调性”服从主调;(3)主、副部主题在帕萨卡里亚主题与变奏过程中完成整个再现过程。这使作品在帕萨卡里亚与主、副部的奏鸣曲式结构框架内又形成了“多重结构的结构对位”。全曲的曲式图示如下:
以上是我创作《岗拉美朵》的一些构思与想法,创作中我力图通过传统的手法与方式,通过中间的“转化”,去实现新的“创新”与“创造”,诸如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的创设以及对传统曲式的进一步的改造等,无不体现出作品开放继承的特点,即以传统为根基进行转化传统的创新,以转化传统的变革来延伸并更新传统,从而使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