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1 14:4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继坤 张淳 点击次数:
【论文摘要】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影片《火星救援》,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在火星上生活,然后想方设法回到地球的故事。影片出色的视觉效果有力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保证了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影片在叙事层面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其采用日常化的叙事手段,与众多同类影片形成鲜明对比。文章从从宏大的叙事背景、典型的日常叙事两方面,分析《火星救援》的叙事策略。
【论文关键词】《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宏大背景;日常叙事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之所以称其为佳作,必然有它不容置疑的特色之处。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影片《火星救援》,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主人公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在火星上生活,然后想方设法回到地球的故事。凭借《决斗的人》在电影界崭露头角的雷德利,其电影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从未间断过。[1]此次的《火星救援》将场景设定在对人类而言是不毛之地的火星,电影以大片的红色、橘黄色来打造视觉效果,一方面与火星地表确实存在大量氧化铁有关,而另一方面斯科特在拍摄时有意放大了这种色调(如使用大量远景、大全景,以及鸟瞰火星上山峰的长镜头等来让红色充斥观众的视野),也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马克独自一人留在火星上所忍受的干燥、荒芜与孤寂。出色的视觉效果有力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保证了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影片在叙事层面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其采用日常化的叙事手段,与众多同类影片形成鲜明对比。文章从从宏大的叙事背景、典型的日常叙事两方面,分析《火星救援》的叙事策略。
一、宏大的叙事背景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观众的观影兴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影叙事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文学叙事借鉴方法,非线性叙事、蒙太奇电影语言等不断在实践中得到运用,电影叙事学也成为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显学。雷德利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导演,在其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宏大的叙事背景,如科幻电影《异形》中人类与异形的大战,《银翼杀手》中人类与复制人争夺地球;古装战争片《角斗士》则将背景设定在巅峰时期的古罗马帝国;宗教史诗《法老与众神》则再次演绎了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的故事。雷德利对宏大叙事背景的偏爱,在《火星救援》中得到了延续。
《火星救援》的叙事背景的宏大,首先体现在影片星际探索的题材。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早已不满足于将探索的触角仅限于地球范围内,对太空的开发逐渐提上日程。随着1969年阿波罗飞船成功登月,人类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各种太空探险类文艺作品开始大量涌现。作为现代艺术的典范,电影中的太空探索题材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类型。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等影片的成功,是太空题材影片广受欢迎的注脚。雷德利深谙科幻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所在,在《火星救援》中,他将主人公置身于荒凉的火星表面,并设置了火星基地、火星探险车、火星太空服、粒子推进器等对于观众而言具有陌生化的事物。“陌生化”手法能够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式,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钝化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调整意向关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2]雷德利如此为之,恰好满足了观众对“陌生化”的审美要求。以火星场景为例,片中的火星,有着与地球不同的地貌和自然环境,整个大环境看上去以红色为主,布满了沙土和岩石,天空也看上去灰蒙蒙的,极度缺乏水资源,俨然像是一片荒漠。如此表现外星场景,并非斯科特的首创,在之前的太空、未来题材的科幻电影中也有着类似的视觉审美套路,如安德鲁·斯坦顿《机器人总动员》之中已经被抛弃的地球,已经成为一片被橘黄色垃圾包裹的海洋,邓肯·琼斯的《月球》以黑白两色营造出月球的清冷,法兰西斯·罗伦斯的《我是传奇》中已经被病毒摧毁的纽约也成为一片昏黄的末日景象。《火星救援》之中对火星的大量远景镜头则想表达的是这是一片毫无生气之处,由此吟出一曲令人感叹的壮士挽歌。
同时,雷德利还力图营造出火星的真实感,只有如此,观众才能融入影片的故事之中,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在类型片的划分中,星际探索题材的电影,大多归入科幻片的行列。科幻影片中,幻想必须基于科学原理,脱离科学基础的幻想只能造就空中楼阁,而无法令观众产生发自心底的认同。首先,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火星的整体外貌,与“好奇号”探测器从火星发回的照片极其相似,这就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其次,在火星上是否真的可以种植土豆,也是引起大多数观众质疑的问题所在。如果不能解决食物的问题,影片对于马克日常生活的所有描述也就失去了真实性,通过马克在困境前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来感染观众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影片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也是以大量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据相关研究,火星的土壤成分中,含有足够的钠、镁、铝、磷、钙,只是缺少一定的氮。影片中,氮的缺少通过人的粪便得以解决。此外,种植土豆还需要有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并维持室内达到常温,影片中通过燃烧氢气产生水也是切实可行的。此外,片中主人公马克坐着“敞篷车”登上太空也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影片中救援活动真正开始后,马克要乘坐升空器离开火星,到太空中与赫尔密斯号完成对接,从而顺利的回到地球。为了减轻升空器的重量,尽量减少阻力,保证对接的成功性,需要仅可能的升空器上的东西,所以升空器的顶盖和窗户以及操作设置都要拆除,于是马克所乘坐的升空器就真的变成了“敞篷车”。因火星上的空气十分稀薄,“敞篷车”的做法也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其次,影片的宏大背景,还体现在展开救援过程中的全球合作。好莱坞近年来影片中不断出现中国元素,如《变形金刚》《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影片,且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呈现愈发成熟的趋势。[3]这既可以看作是对崛起的中国的关注,也可以视作其开拓中国市场的手段。在《火星救援》中,当NASA发射的补给火箭爆炸后,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准备另一艘火箭。此时,中国正要发射太阳神火箭,这给中美航天局合作带来了契机。当中国火箭发射成功,中美两国人士共同欢庆。而在马克获救后,全世界都陷入“欢乐的海洋”。而美国航天局也投桃报李,在阿瑞斯五号火箭的发射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对外太空的探索,本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虽然美国仍处于领导地位,但并不代表其已经做到尽善尽美。影片将拯救火星上的宇航员马克放大为全人类航天事业的一环,也使影片的叙事背景进一步宏大化。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