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4 15:0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白粒沙 白晨 点击次数:
三、当蒙昧回归文明
一切都会有结局,那么两部影片的结局就是回归,蒙昧回归文明。一切尘埃落定。
汉娜并非麻木不仁,在和迈克去郊游的时候,教堂里孩童唱诗让她泪流满面。她也有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她在听到《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书时,斥责少年“不知羞耻”。她也不是嗜血恶魔,她喜欢听人读小说,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动自己,哪怕是在集中营里,她也会找人为自己朗读。
她的蒙昧从另一个层面看她是淳朴未经雕琢的,然而这些并不等于善良,一个没有被文明真正浸泡过的人很难形成真正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她为了恪尽自己的职守根本没有把集中营里关押的那些犹太人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类,而是把他们当做工作处理的对象。他们的死丝毫不能触动她的心灵。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这个人只有信念伦理而没有责任伦理。这个人的心灵虽然纯朴本真,却非常褊狭。一旦机缘把她安排到一个错误的环境中,她就有可能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命运把年轻时的汉娜放在了奥斯维辛。
汉娜的心灵是在她被关进监狱后才得到真正的自由的,也是真正回归了文明。迈克将朗读录制成磁带邮寄给她。在大量文学作品中,转折性的镜头出现在《带小狗的女人》这篇小说。听完小说的汉娜,在第二天头脑中依然萦回了小说中的词句,她突然升腾渴望,冲进图书馆借回这本小说,逐字照着录音,开始认字。文明是开启狭隘心灵最好的钥匙。她学会了写字阅读,并且在狱中阅读了关于集中营的文献进行反思,心灵的升华才使汉娜真正回归文明。心灵的自由和回归也让汉娜在狱中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在学会写字后签收邮包时,汉娜骄傲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着文明,向往着文明,直到在狱中度过晚年的时候才真正回归了文明,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仍然看得到她对文明的那种敬畏和难以割舍,脱掉鞋子、袜子,小心地站在那几本对她来说是全部精神的寄托,凌驾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上的书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达到了生命中与文明最后的结合,汉娜回归了。
然而在《钢》中,柏因回归文明的方式显然和汉娜是不同的,导演也用戏剧性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一个结尾。柏因带着艾达和钢琴离开荒蛮之地,途中艾达将钢琴和自己坠入海底,挣扎,新生,文明的象征钢琴被沉入海底。他们用折中的方式实现了蒙昧向文明的回归,并且开始了全新的回归文明的生活。
四、结语
两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在探讨人性和蒙昧与文明的关系中两部片子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不同的摄人心魄。文明仍然是人们最高的精神追求,美国女作家桑塔格对文学的这种作用做过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暂且把她所说的文学来广义理解为文明:“接触文学、特别是世界文学,就能摆脱民族虚荣、低俗无知、偏颇狭隘、愚民教育乃至乖舛命运的禁锢。文学是通往更广阔生活,即自由天地的护照。文学曾意味着自由。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阅读和内省受到如此严重挑战的时代里,文学仍意味着自由。”
[参考文献]
[1]BernhardSchlink.朗读者[M].钱定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孙一文.《钢琴课》与“女性电影”探微[J].科技纵横,2012(03).
[3]谢宗玉.《朗读者》被文明深度催眠的个体[J].随笔,2012(05).
[4]安琼.《钢琴课》:主题的突破与形式的风格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6(05).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