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4 15:1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冬梅 点击次数:
[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描述东汉末年到晋朝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数个政治集团为夺取政权而进行激烈、你死我活的争斗的长篇历史小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曹操是剧中备受瞩目、最为关键、最具争议的角色。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魏国头面人物,多疑、诡诈的性格极其突出并伴随其一生,纵有文韬武略,最终也还是难成千古一帝。他性格的形成,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遭人鄙夷的童年;令人胆战心惊的战争环境。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疑性格的体现;多疑性格的根源
罗贯中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他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这部小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演绎了自东汉灵帝年间至晋朝百年以来诸多政治集团之间,为争权夺利展开的龙虎争斗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军事冲突。英雄出于乱世,乱世成就英雄。从群雄逐鹿,雄豪并起,至曹操、刘备、孙权魏蜀吴三国成鼎立之势,再到天下一统,剧情跌宕起伏,动人心魄。
一、曹操多疑性格的体现
电视剧伊始,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曹操,是一位奸雄的形象。曹操志存高远、气吞山河。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却带着另一副面具:屡次猜忌,过分敏感、神经质、狡诈多端,绝非常人可比。
曹操杀董卓败漏后仓皇逃跑,反被追杀。途经中牟县被擒,县令陈宫连夜提审,曹操如实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愿望。
陈宫感念其正义的事业而释放了曹操,自己也弃官不做,收拾盘缠,并决定跟随他。两人行驶三天到成皋,投奔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吕伯奢深明大义,欲与曹、陈把酒言欢,却苦于家中无好酒,便去西村买,很久未归。曹操认为吕伯奢只是父亲老友而非至亲,怀疑他出去的动机不是买酒。吕伯奢临行前命下人杀猪款待二人,下人便在庄后磨刀。曹操听见磨刀声想看个究竟,偏巧听见下人说:绑起来杀了如何。曹操误以为自己和陈宫要被杀,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杀了吕家八口之后,才看见绑在树上将被杀掉的猪,方知误杀了人。二人出村口遇见买酒之后兴冲冲骑驴归来的吕伯奢,吕并不知全家早已被曹、陈二人所杀,打算留两人吃罢饭住宿一宿再走。曹操拒绝。没走多远又返回,拔剑索性将他也杀了。陈宫震惊,厉声质问曹:你明知吕家一家是被误杀,况且我二人杀了吕家八口已是大错特错,实属不义,为何要错上加错又杀了吕伯奢?曹操的回答是:宁可我负天下人,怎可教天下人辜负于我。陈宫听后缄默不语,无言以对。也就是这一论调,使得对他有救命之恩、原本要追随他的陈宫望而却步,与其分道扬镳。不知是否造化弄人,吕布战败后,陈宫成为曹操的阶下囚,但直到死也没同意做曹操的手下。
曹操因患有头疾,发作时头部疼痛难忍,找了很多人来医治均不见好转。手下推荐找当时的神医华佗诊治。有书记载说华佗年且百岁,容颜还如壮年人一样,周围人称他为仙人。华佗查看后只医治了一次,曹操病情大好。曹操后来又发病,华佗认为曹操的病根是有风涎在头部。医治的办法就是让他先喝下麻肺汤,之后用利斧劈开脑部,将风涎拿出。曹操大怒,疑心华佗加害于他,对其严刑拷打,欲杀之。贾诩劝曹操莫杀华佗,说他妙手回春医术精湛世间少有。曹操置若罔闻,可惜一代医学大师死在狱中,世世代代敬仰华佗的人为此唏嘘不已。华佗一案也是由于曹操心生疑窦而成为千古奇冤。
曹操的多疑、敏感使他无论对敌对友的设防都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连自己睡觉时也怕被周围人暗害,堪称“梦中杀人”,这个理由使衷心服侍他的侍从做了刀下冤魂。多疑的性格,使曹操在前行的路上屡屡受挫,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些甚至已无法挽回。由于多疑,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痛失两位水上名将:蔡瑁、张允。曹操与周瑜开战时,曹操手下军兵绝大多数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蔡瑁、张允原来是荆州刘表的部下,后投降了曹操。由于和东吴对抗时间很长,水战方面经验颇足,就连东吴也感觉这样的头领十分棘手。可惜曹操却听信谗言,随便地杀了两人,造成军中无人能更好地指挥水军的尴尬局面。再后来,曹操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结果导致他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由于多疑,诸葛亮略施小计于草船中借了曹军十万支箭,令曹军气势大挫。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留下设七十二家疑冢的遗命,“千万不能让后人知道我葬在何处,恐被人发掘”。从这件事我们更能看出曹操多疑之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曹操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内心充满矛盾的人,其核心性格多疑贯穿其一生,有些甚至是凭空而来的疑虑,让他性格扭曲,失人心、失人才、失民心,失去内心的安宁,失去最宝贵的健康。一代政治奇才陨落,却无法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
二、曹操多疑性格的根源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
曹操生活在东汉魏晋时期,那时人们的思想是援道入儒,使儒、道合二为一。一方面追寻道家人性上的解放,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对儒家礼教的遵从,并竭尽全力让二者融为一体。达官显贵也好,市井百姓也好,建功、立业、忠君的儒家思想已深入骨髓,无法剥离,曹操也不例外。曹操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生活、成长。出任洛阳北都尉、继而出任东郡太守时的曹操,刚直不阿,不向权贵低头,品质优良。曹操拒绝与董卓狼狈为奸,逃离是非之地聚众伐董。此时的曹操,满心报国之志,一心匡扶社稷江山,治理乱世,治理朝纲。而这之后,在铜雀台与群臣饮酒时,向众人表达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做征西将军”的初衷。曹操的内心世界里,儒家思想一直支撑着他,希望自己死后封作“征西将军”。手握重兵、权倾一世、爵位显赫后的曹操,初衷早就荡然无存,与过去的自己大相径庭。膨胀的贪欲之念,使他做梦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不难看出,他由一开始入城见帝,拜于殿街之下,到剑履上殿,杀国舅,弑伏皇后,僭越之心已显端倪。许劭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是对曹操生平的解读。也难为曹操,穷尽一生,血火拼杀,万万人之上,却终未登上皇帝的宝座。在浓厚的儒家情结的作用下,他在进与退之中煎熬挣扎。这种矛盾,使他一方面忧天下而忧,一腔热血洒满乾坤,一方面,喜怒无常,暴虐滥杀,废天子,一步登天的欲望时刻萦绕于心,甚至在梦里。
(二)遭人鄙夷的童年
曹操的童年是不幸的,是遭人鄙夷的。在对于一个人性格塑造最为重要的人生之初,这种不幸伴随他很多年。曹操本姓夏侯,其祖父曹腾是侍候皇太子读书的小太监,由于左右逢源,机敏过人,接连服侍了四五个皇上,这时地位已极高,于是便领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以沿袭自己的爵位,有人给自己养老送终。曹嵩从此扶摇直上,一步登天,位列三公。人类历史上,宦官历来为人所不齿,曹氏家族虽位高权重,仍不能幸免于此。曹嵩虽身居显位,腰安富恤,只因是宦官的养子,和名门豪族比起来社会地位不知要低多少。此时曹氏一门依然是不得享有政治特权的“寒族”,官僚士大夫的白眼,主流社会的排斥,又加上常遭人唾弃,使曹家人的心灵痛苦又无奈。这些无形中渗透给了曹操。曹操被骂为“赘阉遗丑”已是司空见惯。很难想象,幼小的曹操是多么惶恐而自卑,多么悲伤又无助。即使锦衣玉食也难以抹去心中累累的伤痕。如此家庭成长起来的曹操,从小就没有安全感可言,生活上便放荡不羁。打鸟狩猎,舞枪弄棒,回家很晚,让人牵挂。叔父很看不惯侄子的所作所为,向其父亲曹嵩告曹操的状。曹操怀疑叔父不喜欢他,就想离间其父与他的关系,使父亲不再对叔父的话深信不疑。一天,曹操偶遇叔父,就按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佯装口歪眼斜,像极了中风,叔父火急火燎地禀告曹嵩。曹嵩去看儿子,见曹操没有丝毫异常,很诧异,问曹操:叔父说你中风,你现在不是好好的?曹操告诉父亲绝无此事,是叔父讨厌他才诅咒他。曹嵩从此再也不听信弟弟的话,曹操更加为所欲为。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因为多疑,幼小的曹操便开始对人加以提防,对叔父都如此。普通人家的孩子恐怕不会这样。父亲爱护曹操,给他起阿瞒的名字,或许不只希望他大吉大利,更隐藏着不想让外人得知自己儿子是宦官后代的良苦用心吧。非正统血脉的自卑感像空气一样弥漫,无形中,又像一颗种子一样生根发芽,也或者,曹操至死都还为此深深叹息。曹操自尊心大受打击,这种不安,这种永远不及高贵正宗血统的想法,是否与他终生相伴,成为他一生无法摆脱的噩梦,使他的灵魂无法在红尘以外安息呢?人生的遗憾,说出来还好,可悲的是有口难言。曹操不能释怀,直到百年。童年的自卑令曹操如鲠在喉,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信任他人,他多疑,他神经质,他刚愎自用,甚至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无法自拔。人海茫茫,他却怅然若失,不知自己身居何处,他曾放浪形骸,桀骜不驯,极力逃避现实,掩饰自己内心的悲愤和苦涩,他拭目以待,看准时机不惜以毁灭的方式发泄内心说不清的东西。步入社会以后,曹操已完全摒弃了少年时的贪玩和不更事,他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曹操力求在乱世中求得利禄功名,强大自我,改变深埋于心的自卑情怀,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时起他发奋读书,勤于学业,十分刻苦,苦心人天不负,曹操终有所成。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