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06 14: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庞敏等 点击次数:
摘要:目的 观察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室性早搏疗效。方法 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60例门诊患者应用炙甘草汤(炙甘草20g、生地25g、桂枝15g、阿胶10g、麦冬、党参各15g,麻仁、大枣、生姜各10g,黄酒15g,乏力明显加黄芪30g,胸闷、胸痛明显加丹参、红花各10g,畏寒、肢冷、心阳不振加制附子5g,干姜10g,夜间重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5g,脾阳不振加白术15g),1剂/d,水煎600ml,早晚各300ml温服,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心率、心电图、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显效4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7/60)。结论 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室性早搏,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室性早搏;心悸;怔忡;眩晕;厥证;胸痹;气阴两虚;炙甘草汤
室性早搏[1]是常见心律失常,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可出现心悸、心前区重击感及头晕等临床表现;可见于正常人,或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目前尚无专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性治疗有症状室性早搏,常用药物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根据室早临床表现可归属"心悸""怔忡""眩晕""厥证""胸痹"等范畴[3],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为心阴不足、气阴两虚。我们使用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室性早搏,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专家选择门诊患者60例,年龄15~77岁,病程:1个月~6年。
1.2排除标准 ①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特征人群(孕妇、哺乳期、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1.3退出标准 ①未按规定实施干预措施,无法判定疗效;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纳入不良反映统计)、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4诊断标准
1.4.1西医诊断 参照《内科学》室性早搏诊断标准[1]。症状:可感心悸,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体征:听诊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可见正常或巨大的a波。心电图:①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②配对间期恒定;③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早搏Lown分级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室性早搏》[4]:0级:无室性期前收缩;1级:偶发,单一形态室性期前收缩<30次/min;2级:频发,单一形态室性期前收缩≥30次/min;3级:频发,多形室性期前收缩;4A级:连续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4B级:连续的≥3次的室性期前收缩;5级:R-on-T现象。
1.4.2中医辨证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气阴两虚心悸。
主症:心悸、自觉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主。兼症:神疲乏力、气短、胸闷或痛、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等。舌淡红或红,苔白或少苔。脉沉细弱、细数或脉结代。
1.5方法 炙甘草汤,炙甘草20g、生地25g、桂枝15g、阿胶10g、麦冬、党参各15g,麻仁、大枣、生姜各10g,黄酒15g,乏力明显加黄芪30g,胸闷、胸痛明显加丹参、红花各10g,畏寒、肢冷、心阳不振加制附子5g,干姜10g,夜间重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5g,脾阳不振加白术15g。1剂/d,水煎600ml,早晚各300ml温服,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
1.6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心电图、不良反应。
1.7疗效判定 治疗1疗程(28d),判定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室性早搏疗效标准。显效:心悸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明显改善,室性早搏减少≥90%,或室性早搏Lown分级提高2级。有效:心悸症状大部分消失,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室性早搏减少≥50%,或Lown分级提高1级。无效:心悸症状和动态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60例,均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专家门诊患者。男26例,女34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7±5.30)岁。冠心病32例,高血压8例,心肌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心肌梗死PCI术后2例,否认原发病因1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脉结代、失眠等症状。
2.2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3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4临床疗效 治疗1个疗程(28d),显效4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7/60)。
2.5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3 典型病例
某女,48岁。2014年11月17日初诊。心慌、胸闷3年,加重2w。3余年前出现心慌、胸闷,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2次/min,平均室性搏24次/min,频发室早二联律。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时有发生,常在劳累后发作,发作后服用西药可缓解,近日因工作劳累加重。四诊:心慌,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失眠心烦,眼睑浮肿,大便秘,舌质暗红少津,少苔,脉结。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益气滋阴,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炙甘草汤化裁,生地40g,炙甘草、桂枝各15g、党参20g、麦冬15g,麻子仁、阿胶、大枣、桃仁、红花、石斛、黄精各10g,白术、黄酒各15g,1剂/d,水煎600ml,早晚各300ml口服。
2014年11月24日二诊。上方服7剂后,心慌胸闷好转,活动后仍有气短,浮肿减轻,睡眠改善,大便调畅,舌质红、苔薄黄,脉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7次/min,早搏12次/min。效不更方,益气滋阴,温通心阳,活血化瘀,健脾行气,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g,砂仁10g,增益气、醒脾之功,1剂/d,早晚2次服用。2014年12月8日三诊。上方服14剂后,自述心慌、胸闷、气短症状消失,浮肿消退,无失眠,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0次/min,大致正常心电图。巩固疗效,继用此方2w。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中年女性,近五旬,肾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固有气短、面白、浮肿、神疲、乏力、失眠之症;心火上炎,煎熬阴津,舌苔脉象可见阴虚之象;乃气阴两虚,宜补肾益气,滋心肾阴津;心主血脉,久病则易血脉瘀滞,瘀血内阻,炙甘草汤加活血药物祛瘀通络红花、桃仁通利脉道,活血化瘀,石斛、黄精以增滋阴之效;脾为后天之本,主气血之生化,故兼以健脾醒胃,以助滋阴益气,后二诊加黄芪益气,加砂仁以增健脾之功以防滋补滞碍中焦。益气、滋阴、活血、健脾同时兼顾,疗效甚佳。
4 讨论
室性早搏为常见心律失常,常并发各种器质性疾病[1],目前抗心律失常西药[6]存在着副反应大、停药复发、不良反应多等问题,需要严格控制用量用法,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惊悸""怔忡"等范畴[3],阴阳、气血失调,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气阴两虚"居多,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气阴两虚,心血无以运行,出现心的节律失常。治宜益气滋阴,养血复脉,调整阴阳,以求气血调和,心神得养。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心动悸、脉结代"[7],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常用经方;方中炙甘草、人参益气补脾;生地、麦冬、阿胶、麻子仁滋阴养血;生姜、桂枝、黄酒为辛温之品,以通阳复脉,与益气滋阴药相配,则温而不燥,使气血流畅,血脉通利。诸药合用,共收益气滋阴养血、温阳复脉、止悸之功效。《医方论》中评价其"温散与清润并行,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8]。
现代药理研究[9]炙甘草汤中各味中药均具有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加心肌缩力、心头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等,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有很好疗效,显效4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显效较高,疗效明显,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室性早搏的中药研究方向。
导师庞敏总结使用炙甘草汤应注意:①滋阴药量宜稍大,才能达到滋阴养血,复脉安神的作用;同时亦应加入温通之品以振奋阳气已达到阴阳平衡;②应加健脾和胃药以防治滋阴药物药性滋腻,阻滞气机;③脉证结合,辨证准确,照顾全面,药物及用量不能拘泥,应随证加减。
虽然炙甘草汤临床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患者长期口服中药汤剂依从性较差,预后防护不当。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仍然较少,动物药理、毒理实验尚少,期待未来深入研究炙甘草汤毒理药理,开发新剂型,方便患者,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于波,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7-199.
[2]陈维洲,许玉韵,吕俊升,等.心血管病治疗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3]蔡光先,赵玉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44.
[4]王师菡.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室性早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42-143.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6.
[6]彭庚,刘东亮,董艳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02(10):17-19.
[7]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2-33.
[8]费伯雄.医方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79-80.
[9]周承志,张道亮,王腾,等.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对兔心肌细胞钙电流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8-471.
[10]李耀强.赵若辅.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13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02(14):109.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