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4 11: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范涛等 点击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的DR和CT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2例鼻咽癌患者的DR和CT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其影像诊断价值。结果:通过DR对病变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54例(75.00%),通过CT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70例(9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4.86,P<0.05),CT与DR相比,更有优势,且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100%。在不同鼻咽癌位置中,CT对于颅底骨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放射的DR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29,P<0.05)。经过临床观察,CT诊断的临床分期在Ⅳ期患者中的临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R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9.44,P<0.05)。结论:DR可以初步诊断鼻咽骨质破坏,CT能更清楚地显示鼻咽部位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关键词】 鼻咽; 恶性肿瘤; DR; CT
鼻咽癌是常见的耳鼻喉科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病隐匿,易被漏诊或误诊,临床确诊主要依据手术或穿刺的病理学,早期选择影像学进行检查鉴别,影像学在初步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鼻咽癌较多见于筛窦,表现为筛窦密度增加和筛骨纸板与筛房间隔破坏,范围相当广泛,传统的X线检查上不易确定其病理性质,也难与癌鉴别,但常可指明为恶性肿瘤[2]。DR与CT是近年来发展极其迅速的影像诊断方法,在引进CT影像设备以前,主要依靠数字X线检查(DR)进行鼻咽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缺陷[3]。本文笔者总结了7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DR和CT表现特点,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2例鼻咽癌患者的DR和C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6~55岁,平均40.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症状,多数患者早期早晨起床出现血样涕,回吸时鼻腔分泌物带有血丝或血块,部分患者可有脓样涕或出血不止。
1.2 检查方法 DR扫描进行双侧鼻咽拍摄标准正位片和轴位片,采用2000 DR成像系统,正侧位,全自动曝光。CT扫描检查采用PHILIPS Brilianc 6 CT和GE Lightspeed 16 CT机进行鼻咽横断面与冠状面的扫描,层厚为2 mm,层间距设定为5 mm,软组织算法进行重建,窗宽为400 HU,窗位为40 HU[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72例患者病变中心主要位于蝶筛区,12例位于上颌窦。CT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组织的外形不规则,病变的边界不清晰,其密度跟周围的肌肉比较类似,相对均一,周围的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的骨质损坏,强化之后病变强化不均一。60例病变组织广泛地侵及周围的组织,CT可以比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侵及的范围。通过DR对病变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有54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75.00%,通过CT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有70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7.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4.86,P<0.05),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100%。
2.2 不同鼻咽癌位置中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在不同鼻咽癌位置中,CT对于颅底骨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放射的DR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29,P<0.05),见表1。
表1 不同鼻咽癌位置的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例
鼻咽位置 CT DR P值
鼻腔(n=13) 12 10 >0.05
口咽(n=12) 11 8 >0.05
颅底骨质(n=25) 25 17 <0.05
海绵窦(n=11) 11 9 >0.05
副鼻窦(n=10) 10 9 >0.05
其他(n=1) 1 1 >0.05
2.3 不同鼻咽癌分期的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经过临床观察,CT诊断的临床分期在Ⅳ期患者中的临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R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9.44,P<0.05),见表2。
表2 不同鼻咽癌分期的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例
鼻咽癌分期 CT DR P值
Ⅰ期(n=3) 3 3 >0.05
Ⅱ期(n=21) 20 17 >0.05
Ⅲ期(n=23) 23 19 >0.05
Ⅳ期(n=25) 24 15 <0.05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