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4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17-04-17 09:4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性耳鸣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TDP代替传统艾灸,同时内服中药,对照组仅内服中药,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比单纯药物对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更好。

  关键词:神经性耳鸣;针灸;中药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的常见病,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患者自觉耳内有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严重者还会伴有眩晕、头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该病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目前缺乏特效疗法,多数采取对症处理。现代医学主要应用营养神经、促进微循环的药物来缓解症状,传统医学则运用补益肝肾的药物或者局部针灸来辨证施治,但疗效均欠理想。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温针配合寒热并用的中药治疗该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神经性耳鸣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均介乎40~60岁之间;首次发病,病程在1月~1年之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分级标准①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1];②耳鸣响度分级:0级,无耳鸣;1级,耳鸣若有若无,极为轻微;2级,响度轻微,但可肯定;3级,中等响度;4级,耳鸣声较大;5级,耳鸣声很大;6级,耳鸣声极大,难以忍受;③耳鸣严重程度分级:1级,对生活、工作无影响或影响极小;2级,引起一些影响,但习惯它的存在;3级,必须做一些克制才能保持正常工作与社交活动;4级,影响正常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5级,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

  1.3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性耳鸣的诊断标准;②耳鸣响度在3~4级之间;③耳鸣严重程度在3~4级之间;④首次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病程在1月~1年之内;⑤愿意配合检查、治疗,并通过伦理审查;⑥无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并发症者。

  1.4排除标准①外伤、手术、药物中毒引起的耳鸣;②不愿意配合检查、治疗者;③发病不足1月或超过1年,年龄<40岁或>60岁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有其他慢性病且需要长期服用西药者;⑥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糖尿病、重症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内服中药。

  2.2对照组采用内服中药。

  2.3中药处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清热滋阴为主,补益肝肾为辅(主方1),并随证加减。第二阶段以补益肝肾为主,清热滋阴为辅(主方2),并随证加减。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时间,视患者的具体症状而定。每日服1剂,每周服药7日(周1-周日),以4周为1疗程。共服药1疗程。

  2.3.1主方1:栀子10g,决明子10g,知母10g,北沙参15g,制首乌15g,丹参15g,怀牛膝15g,桔梗5g,升麻5g,白术15g,茯苓15g,杜仲10g,甘草3g。

  2.3.2主方2千年健10g,狗脊10g,栀子10g,知母10g,白芍5g,黄精10g,制首乌15g,丹参15g,鸡血藤15g,桔梗5g,升麻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3g。

  2.4温针处方

  2.4.1仰卧位翳风、听宫、听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配合双头TDP,其中一头照头部,另一头照小腿。

  2.4.2俯卧位百会、风池、外关、肝俞、脾俞、肾俞、承山;配合双头TDP,其中一头照背腰部,另一头照小腿。

  2.4.3操作方法体位的选择与中药处方相配合,即:服用主方1时,选择仰卧位,服用主方2时,选择俯卧位。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每隔10min予均匀捻转提插。每日针刺1次,每周针刺5日(周1-周5),以4周为1疗程。共针刺1疗程。

  3结果

  3.1疗效评定参照《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2]和《2012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3],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治愈:耳鸣完全消失;显效:耳鸣严重程度评分下降≥8分但未完全消失或患者对耳鸣完全适应;有效:耳鸣严重程度评分下降≥4分或患者对耳鸣未完全适应但自感影响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耳鸣是由于局部血管痉挛、血液黏滞、耳蜗神经或鼓室丛等耳周神经炎、或螺旋器细胞水肿、或其他慢性病引起脑动脉硬化、脑部供血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末梢神经异常电活动,从而导致耳鸣;治疗上以营养神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为主[4]。同时,根据相关研究[5],不少神经性耳鸣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进而诱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因此,还必须配合心理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耳为肾所主,亦为胆经所过,又与其它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景岳全书》提到:“……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素多劳倦者多虚”,指出耳鸣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多因肝肾不足,实证多为痰火上扰。历代医家对耳鸣的认识,除了肝肾不足和痰火上扰之外,还有风热、瘀血和水湿等,因此,治法各有侧重。

  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神经性耳鸣患者的症状往往虚实夹杂,既有头晕、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等肝肾亏虚的症状,又兼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肝胆火旺的表现;部分体质虚弱的患者还有瘀血、痰湿等不同伴随症。但目前多数研究所采取的治法都过于单一,要么内服,要么外治,因此疗效欠佳。而笔者则采取中药配合针灸的内外兼治法,理由如下:1、神经性耳鸣由内因引起,而且涉及多个脏腑的病理改变,因此,必须通过内服药物调整脏腑;2、人体是一个由脏腑经络建构的整体,脏腑和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使病因在脏腑,但是经络亦必定受累,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在内服药物调整脏腑的同时,必须配合针灸调整经络,才会事半功倍。有部分研究也采取了针药结合的方法,但是效果仍然欠佳,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研究者过于拘泥于古人的成方,例如: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汤等;或者直接采用中成药,中成药的药物比例是固定的,但人体的生理病理时刻都在变化,如果不灵活变通,就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

  有鉴于此,笔者在药物和针灸方面,都采取了攻补并施、兼顾内外的方法。药物方面,由于多数神经性耳鸣的患者就诊时,耳鸣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病久必虚”,只是程度各异;其次,由于现代人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嗜食肥甘、缺乏运动、情绪不稳等,体内或多或少兼夹实热或者虚热,部分患者还可能同时存在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所以,分两步用药。主方1以清热滋阴为主,辅以补益肝肾,亦兼顾瘀血、痰湿。方中栀子、决明子、知母清热、北沙参、制首乌滋阴,为君;白术、茯苓、杜仲补益脾肾,还兼利湿化痰,为臣;丹参、怀牛膝活血祛瘀,桔梗、升麻理气兼引药上行,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主方2以补益肝肾为主,清热滋阴为辅,同样亦兼顾瘀血、痰湿。千年健、狗脊补益肝肾,白术、茯苓健脾补气,兼利湿化痰为君;白芍、黄精、制首乌滋补肾阴,以阴阳互生为臣;栀子、知母清热,防止补益药过于温燥,丹参、鸡血藤活血补血,桔梗、升麻理气兼引药上行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有少部分患者前期以瘀血、痰湿为主,则重用活血、化痰药物,后期再以补益为主。

  针灸方面,笔者亦分两步论治。仰卧位的取穴以耳周局部为主,翳风、听宫、听会疏通局部气血;阳陵泉、三阴交清热;合谷、太冲开四关,加强气血循环。俯卧位的取穴以调理脏腑为主,肝俞、脾俞、肾俞补益肝脾肾;风池行气活血,又兼顾耳周,直指病灶;承山导气下行,百会引气上行,外关疏导三焦,三者配合,调整全身经络。对于还有其他兼证的患者,还可以灵活配伍相应腧穴。同时,配合TDP温通经络。笔者用TDP代替传统艾灸,是考虑到操作更为快捷、安全、作用范围更广。TDP和艾灸同属于温热式的外治法,可以加速皮肤、肌肉的气血运行,尤其对于皮肤浅层的经络和头部四肢这些离心脏较远的部位,作用较药物更为直接、迅速,并且对针刺和药物有协同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治疗组由于配合了针灸治疗,临床效果的确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19-1239.

  [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耳鼻喉口腔科专业标准审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J].世界中医药,2008,3(2):71.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耳科专业组.2012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9):709-712.

  [4]李伟.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2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2):36-37.

  [5]张月琴,陈静,魏晓娜,等.高压氧综合治疗神经性耳鸣30例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20(3):205-206.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599508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