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03 10: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周维 点击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b)-0015-03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作为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对其进行干预[1-2],然而由于部分动脉瘤位置较深,给手术带来较大难度,本科自2009年以来将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查体发现,再经头颅CTA、MRA确诊,在排除其他颅脑疾患基础上,告知其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47.2±2.5)岁;动脉瘤发病情况:单发动脉瘤者41例,双发者4例,3发者3例;临床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动眼神经麻痹、眼球活动受限者3例,无明显首发症状者3例;动脉瘤位置:交通支动脉瘤35例,其中后交通支20例,前交通支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0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例,其他部位2例。
1.2 治疗措施
在全身麻醉下,予以患者全身肝素化,采用数字减影机,以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股动脉置鞘,根据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情况,观察脑血液循环状况,以便清晰了解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状等,利于栓塞方案的制订,后经动脉鞘向患者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置入6F导引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不同类型的微导管前端送入动脉瘤腔内,根据前述的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和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3-4],运用相应的操作系统实施栓塞,对于巨大动脉瘤或宽颈动脉瘤,可选用适宜的辅助技术,在栓塞过程中及栓塞后进行反复造影,以观察栓塞程度及效果,并于术中定时补充肝素,术后肝素化缓解后,拔出动脉鞘进行加压包扎。
1.3 随访情况
术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1年,每6个月1次,主要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进行,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的评定。根据量表中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8个维度的积分,再将积分转换为0~100的终得分,各维度终得分和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佳医药卫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48例患者中58枚动脉瘤均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完全致密栓塞者43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者15枚,栓塞后行脑血管造影均显示动脉瘤填塞效果满意,成功率为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均为脑血管痉挛,经对症予以推注罂粟碱30 mg后,症状缓解。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