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成因
时间:2013-11-30 12:1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宋博文 点击次数:
【摘要】网络犯罪作为现代高技术犯罪的一种,是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正在快速发展,并且对社会危害巨大。笔者分析网络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成因,包括立法和执法相对落后、网络道德教育缺乏、网络技术存在缺陷、被害人的表现和犯罪人员存在的犯罪心理方面。
【关键词】网络犯罪犯罪心理成因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基础,而网络犯罪可以说是通过以互联网作为其违法犯罪的手段或工具,以达到犯罪目的的新型犯罪行为。其作为现代高科技犯罪技术的一种,正在迅速发展,但对社会生活危害极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案件快速增长。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统计,1999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案件400余起,2001年又骤升至4500起,2002年又骤升至6600多起,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共受理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4800多起。因此,研究网络犯罪,分析网络犯罪人员的心理成因,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成因
(一)立法和执法相对落后
(1)立法的不完善。立法的不完善是犯罪人员觉得有机可乘,"法无明文规定即无罪",在法律没有规定的地方犯罪人员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想惩罚却缺少法律依据;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根本不是犯罪,我的行为是合法行为。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规定计算机犯罪,52个国家中仅有9个国家对其刑法进行修改,也包括计算机相关的犯罪,很多国家刑法中都没有计算机相关的犯罪,因此企业和个人不得不依靠个人力量与网络犯罪人员作斗争。
(2)打击的软弱性、我国的网络立法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相当落后的,从而导致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的缺乏,这样即使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直接助长了网络犯罪人员的犯罪行为,造成网络犯罪心理的产生。许多网络犯罪人员贩卖盗版光盘、开设色情网站等行为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犯罪的国家。显然这会形成一连串的犯罪行为,使人们产生犯罪的动机,利用网络犯罪牟取巨大的利益。
(二)网络道德教育缺乏
网络道德教育缺乏削弱网了络犯罪人员社会责任感。特别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缺乏加剧了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道德教育的培养。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网络道德环境,那么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个人主义心理,容易导致青少年忘恩负义,损人利己,妄自菲薄,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三)网络技术存在缺陷
(1)资源共享容易泄露信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设计目标和技术的追求是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局域性的信息网发展到国际性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却没有规定信息资源该达到什么样的共享程度和建立什么样的共享准则,这种概念很模糊。在当今社会中,信息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内容,更是一种资源表现,对网络电子信息的占有和支配就是一种对权益享有的体现。而从法理的观点上看,这体现为对某种权利的拥有。例如:在网上浏览论文,及时识别人的著作权,我们也可以浏览参考,但后果是你的信息可能被暴漏。
(2)网络信息阻断技术存在缺陷。互联互通计算机的网络信息阻断技术是保护其网络信息占有者的一项技术,但从出现到现在都没能真正达到技术成熟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但是我们不得不承受自己掌握的信息可能被别人窃取和破坏的痛苦。倘若当时的电子计算机的研发先导者他们首要注重的是网络信息存储和传递安全的话,就有可能没有现在这些网络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应用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的状况。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之后出现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完全是因为有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可避免的技术原因。
(四)被害人的表现纵容了网络犯罪人员的行为
被害人的行为使网络犯罪人员更加猖狂。人们往往认为上网时只做自己的事,因此永远不会被人打扰和侵害。或者认为自己的计算机系统比较微小并且不重要而不会受到黑客的攻击。你认为你是安全的,但是别忘了,网络犯罪人员都是精通网络的技术专家,他们想攻击计算机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他们的攻击。
(五)犯罪人员存在的犯罪心理
(1)网络犯罪人员过于自信。网络犯罪具有高智能性,使其更加自信。网络犯罪人员都是具有高智商,并且具有很高的网络知识,对计算机操控相当娴熟,对别人的计算机系统很了解。所以,犯罪人员有很强的自信,认为没有人能破解,致使导致犯罪。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