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论共同犯罪中的刑事和解(2)

时间:2013-08-22 11:3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创发 点击次数:

  (三)多对多的刑事和解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当其他被害人不愿意同该加害人和解并提出异议时,对该加害人适用刑事和解的司法效果如何?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同意与反对和解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在当前的司法体制下,定罪与量刑只能集中进行,不可能对它们总的决定要素分解到各个被害人手中,这也不是被害人的完全权利,而是由司法机关掌握和行使,被害人只是在这样一种特定案件环境下行使一定的意见表达权以影响加害人的罪责。被害人所需要向司法机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已经同意和加害人和解了,司法机关可以对加害人从轻处理。不同意和解的受害人则展示这样的意见:我不同意与加害人和解,他对我造成的损害不足以让我原谅他,请求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根据刑事责任法定性,不愿和解之依法处理与达成和解协议后的依法处理,这二者之间很难说谁有优先性。要想在这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出路,或许可以尝试着将受害程度进行量化,将愿意和解与不愿意和解的被害人在受害程度量化的基础上,将前者减去后者,结果为正则允许和解,结果为负则不视为和解。笔者以为,这并非无可厚非,加害人在事先知道受害较重的被害人不愿意和解之时,即使其他被害人愿意和解,两种不同程度的意愿量化比较后,依然看不到和解之期望,只会挫败加害人对所有受害人的赔偿,这又抹杀了其他愿意和解的受害人之期望。由此可见,将受害程度进行量化相抵所得之负结果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符合适用刑事和解的各共犯人之间可否相互提出异议,笔者以为,只要是出于真实意愿的和解,被害人的选择不受其他共犯人的左右,加害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被害人的和解,决定于多种因素,和解的过程在法律上具有起码的公平性,即便和解的结果不均衡,同案共犯人的异议对和解协议的达成不具有实质性影响。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刑事和解的具体程序处理

  共同故意侵权的民事责任表现方式是,一人行为全部责任,各行为人之间都是承担连带责任,以赔偿作为主要谅解方式的刑事和解,在此问题上还涉及赔偿之先后以及分担问题,这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适用该制度造成了阻碍,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案件的开初,并非所有的加害人都到案,根据对各个加害人的证据掌握情况以及供述程度,有关机关可先行处理、提起公诉、审判等,至于未归案的加害人,待归案后再做处理。或者根据刑事和解的性质,由于被害人急需获得赔偿,一些加害人在归案之初或者尚未归案就已经先行赔偿被害人,即便是同一诉讼程序,也有先后到案的问题。假设先赔偿的加害人获得和解,那么后赔偿的加害人若是不具有相当赔偿能力,仅仅凭借真诚悔罪,可能被害人并非愿意与之和解;或者是在先加害人不具有赔偿能力而后归案的加害人有赔偿能力,被害人也很可能不愿意与前一加害人和解,各加害人同时归案也是如此,那么,加害人是否具有赔偿能力则成为了被害人选择适用的重大考虑因素,刑事和解制度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运作,其功效必然受到一定的抑制。就赔偿环境分析,即便在先加害人不能完全赔偿,后续归案的加害人亦可以做必要的补充性赔偿,直至被害人的损失获得足额赔偿,如果各加害人均具有完全赔偿能力,在先加害人足额赔偿被害人损失,后归案的加害人赔偿将使得被害人获得超额赔偿,被害人可能借此机会揽财,甚至独自挑选赔偿额不低于一定数额作为和解条件。有学者提出,将各加害人的赔偿在满足各被害人比例基础上,将超额赔偿作为被害人赔偿基金。[5]即将一个加害人的赔偿数额,不论是否先后到案,也不论是否具有完全赔偿能力,将其所能够赔偿的数额(在能力范围内,可以是超额赔偿,也可以是不足额赔偿)在各被害人中以受害程度进行比例赔偿,超额部分列入被害人赔偿基金。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就算是有赔偿能力,在先到案的加害人也很可能不愿意承担本可以由其他加害人负担的部分,所导致的是前期赔偿不足,无法满足被害人急需赔偿的要求;其次,目前的刑事和解制度处于起步阶段,暂无一个确定的和解赔偿标准,司法机关也不过多地干涉当事人的赔偿形式,如果没有赔偿而只有赔礼道歉或者其他能使被害人谅解的形式,只要当事人能达成和解,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就已经具备使用该制度的前提。假设在比例赔偿之后,加害人丧失了赔偿竞争机会,从而增强了各加害人平等适用刑事和解的机会,被害人在获得足额赔偿之后还有加害人愿意对其赔偿的,该笔赔偿应列入被害人赔偿基金,但被害人无法从中获得额外利益,那么其和解意愿将显得很随然,为此,被害人所需要的态度应是同病相怜,而不是在自己获赔之后对其他被害人挣扎在犯罪所造成的痛苦之中视而不见。

  五、余论

  在刑事诉讼程序某一阶段的短暂时间内,或者是复杂的心理因素,当事人可能无法迅速作出决定,或者是同类主体的优势竞争而出现不良情绪,对和解意愿有所保留,这些都可以在后续的诉讼阶段乃至诉讼结束后继续处理,不实质性地影响诉讼的进行。但刑事和解制度必然出现于刑事诉讼当中以影响诉讼结果方显制度之价值,为求得一时之诉讼效益,应使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之下展开该制度的效益追逐。在认同其正面效益时,必然有所舍弃,只保留一条主线,那就是,司法机关到达最后做决定的时刻,加害人已经与多少被害人谅解,他们的谅解程度如何,对本案的不良影响是否有所降低,降低程度如何。尽管现行司法制度不能使共同犯罪中的刑事和解做到面面兼顾,但必须大胆地继续推动并规范它,方能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5):19.

  [2]周光权.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05):138.

  [3]武小凤.冲突与对接——刑事和解刑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93.

  [4]陈光中.刑事和解再探[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2):6.

  [5]龚晓东.先到先得还是机会均等:共同犯罪中的刑事和解[J].中国检察官,2009,(01):15.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