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2 16:2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跃,王文涛,范英 点击次数:
摘要:目前,围绕低碳经济及其区域评价的研究很多,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研究成果,将其划分为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和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对这两类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发现较之于广义“目标性定义”,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概念对目前开展的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导意义更强。进一步地,全面梳理并剖析了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不足以覆盖低碳发展的全部内容;现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片面性;现行常权模式下的综合评价模型不能有效考察低碳发展要素间的均衡协调性,致使评价结果存在不可靠之处。据此,提出将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纳入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框架内,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并探索将变权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统计决策方法引入低碳发展综合评价建模中,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评价模型;综述
近年来,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各类极端气候事件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是低碳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其现实意义在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各地区低碳发展状况与潜力,找到尚存不足或薄弱环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助推地区绿色发展实践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而评价的基点应是对低碳经济内涵的准确把握。我们认为,尽管低碳经济是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提出的,但其本质是人类对于自身发展与资源、环境间关系问题不断反思的结果,强调经济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统一,最终促成碳基能源经济向低碳无碳能源经济转型。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目前围绕低碳经济及其区域评价的研究很多,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明确低碳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清晰的思路。
1、评价的基点与依据: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论研究
1.1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
低碳经济的正式提法最早见于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随后,Johnston等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CO2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凭借现有技术到21世纪中期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据此给出了《能源白皮书》所设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合理解释。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icolars从经济学角度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呼吁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此后,德、日、英等国学者分别研究、提出了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政策。
1.2广义与狭义视角下的两类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理念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围绕它的研究层出不穷,且不断丰富与发展,“低碳经济”一词也被频繁使用于各种场合。然而,对其确切概念与涵义,学术界尚未取得广泛的共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大体上将现有研究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和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
从广义视角来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度生态可持续性的新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我们将这类理解称之为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代表性观点有:Dagoumas和Barker认为低碳经济是适应全球变暖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追求碳的最低排放,强调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方时娇则将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表述为低碳经济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还有很多学者认为较之于实现人类文明生态转型的目标,低碳经济理念更倾向于是一种在保持甚至提高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的同时,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手段。我们将这类观点称之为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代表性研究有:
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CO2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付允等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节能减排为方式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潘家华等、付加锋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和发展手段,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一方面它对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这种约束又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
1.3对两类概念的辨析与思考
以上两类低碳经济概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考察侧重:
(1)广义目标性定义着眼于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整体趋势和方向进行研判,强调对人类现有的、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经济形态进行彻底的变革、突破和扬弃,最终实现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并促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因此,广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可以看作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下专注于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一种经济形态;从当前来看,它是一种“未来”的经济形态。
(2)狭义手段性定义则着眼于当前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方法和人类现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向,特别强调人文发展水平与碳减排、节能、环保状况的协同进步、共同提高,体现对“当下”发展的具体要求。而只有在当下大力推进区域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最大程度减轻经济活动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因此,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可以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内在要求。
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类概念,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人文发展,应当也必须在保持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绝对降低;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其合理的人文发展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目前及在将来一定时期内不可能摆脱现有的经济形态,只能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碳排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对改善。刘燕华和冯之浚在研究提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实现形式因国情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1.4低碳经济的核心要义小结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低碳经济概念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特别是对两类低碳经济概念的辨析,我们认为,较之于广义目标性定义,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概念更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和要素间“协调性”的特征,并且给出了“当下”低碳发展的手段和要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推进区域低碳转型意义更大、指导作用更强。
狭义视角下,学者们对低碳经济核心要义的理解是明确和一致的:低碳经济是兼顾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强调能源-环境-经济系统中诸要素应协调发展,做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统一、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相并重、区域发展政策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
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研究
目前,有关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对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的评估和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两类。前者旨在定量化地考察区域“低碳”的状态和能力以及导致该状态的深层次因素;后者旨在全面评估包括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等因素在内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并试图给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2.1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研究
围绕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照研究视角可分为单要素框架和全要素框架两类。早期的研究主要在单要素框架下进行,即用总量或强度指标来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能源利用水平与主要污染物或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Fisher等分析了1997-1999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能源绝对使用量及能源强度自1996年以来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能源价格上调、研发力度加大和企业所有制改革的结论;Fan等分析了1980-2003年期间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CO2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的原因,认为主要归功于能源强度的下降;而Zhang等分析认为导致中国近年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
目前,在全要素框架下开展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主流,其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能全面、有效地考察能源使用及其导致的污染物排放过程中诸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或者不同能源要素间的相互替代作用,较之于单要素框架下的研究,得到的能源利用效率或污染物减排绩效更为准确、可靠。根据估计前沿面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参数法与非参数法两种;其中,以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法因不需要事先设定函数形式而得到广泛应用。Hu和Wang以劳动力、资本、能源消费量和农作物种植面积为投入指标,以区域GDP为产出指标,构建了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方法,并测算了1995-200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Zhou等采用基于环境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了世界上前18位排放大国的全要素CO2减排绩效及其动态影响因素;吴琦和武春友将环境影响纳入能源效率研究框架中,构建了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魏楚等、于永泽将SO2、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纳入进来,对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潜力及完成约束性目标的可能性与潜在损失等问题进行了测算;类似全要素框架下的研究还有。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