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2 16:2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跃,王文涛,范英 点击次数:
2.2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服务于有关省市的低碳试点建设实践。这类研究的总体思想是,从能源-环境-经济系统(3E)的高度全面考察区域低碳发展的综合状况与制约因素。其一般过程是:以低碳经济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区域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以3E系统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能够涵盖能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多种统计分析与决策建模技术,完成对不同层次指标的定量评估与综合集成,最终实现对被评地区低碳发展状况的系统考察。这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模型的构建是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其研究现状。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学者们依据各自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冯碧梅将区域低碳状态解析为三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低碳、产业生态低碳和人文生态低碳,在每一子系统(一级指标)中又以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等为核心指标继续分解,构建了包含三个层次的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而在唐笑飞设计的中国省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低碳产业被作为一级指标;屈小娥和曹珂则首次将民生指标纳入进来,用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来表征,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为一级指标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应用于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刘蓓琳在参考、借鉴了目前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五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思路相对统一,就是将管理决策学科中有关多元统计和多属性决策的理论方法应用于设计好的指标体系上,用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指标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集成,最终完成对一个或多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估、排序或分类。我们从建模方法上将这类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层次分析法和简单线性加权为建模基础的评价,另一类则将统计决策学科中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较好的理论方法引入进来,试图建立起更为可靠的评价模型。其中,第一类方法是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传统做法,通过层次分析技术(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加权合成,即可得到被评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的低碳经济状态数值,具有操作简单、应用性较强的优点,其缺点是未考虑评价中的主观性与模糊性问题,模型可靠性有待提高,相关研究有。第二类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改进,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思想,也代表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有:冯碧梅在进行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建模时,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思想,将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性因素考虑进来;Jia等则将TOPSIS方法引入低碳经济评价,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技术(FAHP)确定指标权重,充分考虑了评价中的模糊性和非线性问题;陈静等引入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与TOPSIS方法相集成的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模型;而李磊和韩雪莹则首先利用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低碳发展状况的地区进行归类,再通过TOPSIS方法对每一类型区域的低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
最后,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付加锋在系统介绍目前几种典型评价方法之后指出低碳经济评价还需要强化对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间、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间协调性的考察,进而在同类研究中首次引入散点图分析法,全面比较了我国各省低碳经济发展要素间的协调性,作为综合评价结果的补充,为区域低碳发展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3、研究述评:现有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总结了现有低碳经济概念与区域低碳发展评价研究的体系与架构。
3.1现有研究的局限分析
通过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特别是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现状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现有研究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局限。
(1)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考察视角有限,不足以覆盖低碳经济的全部内容,所给出的结果对于支撑区域低碳发展的意义有限。尽管节能减排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区域低碳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节能减排,还包括增加碳汇、倡导低碳消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内容。因而,单纯进行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只能部分地给出地区“低碳”的状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不能得到区域低碳发展的综合状况及其完整解决方案。
(2)现有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一定片面性与主观性。现有体系往往更关注经济活动的低碳性,而弱化对区域发展能力的考察;对资源、环境这些“硬”指标的研究较多,而对区域低碳管理、低碳产业布局、社会低碳意识这些“软”实力的考察较少;还有一些研究只关注碳排放本身而未将其他环境影响与资源约束考虑进来。
(3)现有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均以常权模式构建,不能将低碳经济理念所要求的能源-环境-经济系统中诸要素的均衡协调性纳入到综合评价模型中予以考察,无法保证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得到客观反映。现有研究不管是以简单线性加权建模还是借助其他统计决策工具,指标权重均被设计为“常权”即权重不随指标值的变化而变化,导致由各指标加权得到综合评价值的过程中,一些“短板”指标的消极影响很有可能被其他指标所中和或掩盖而不能在综合评价结果中得到客观反映,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这种赋权模式应用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中的弊端在于:低碳经济系统中有关要素失衡的地区(如单纯重视发展经济而置能源过度使用与排放不顾的省份)非但不会受到较重“惩罚”,还可能会得到较高的综合评价值。而这也便偏离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义与发展初衷,甚至会使“GDP锦标赛式”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
3.2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内涵,丰富并深化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充分吸收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图1现有低碳经济概念与区域低碳发展评价研究的体系与架构特别是将系统工程与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入进来,尽早提出规范化的低碳经济评价方法论,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决策支持功能;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同时探索把在处理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上具有较好性能的其他评价或决策方法引入低碳发展综合评价建模中,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三个总体方向。下面针对前述现有研究的局限,给出三点具体建议。
(1)将现有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纳入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研究框架内。一方面,前者将定量化地考察影响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这就为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两种研究手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将使评价结果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地区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2)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借鉴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最大程度集成与优化主、客观两方面信息,同时将区域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估结果纳入进来,构建一套能同时涵盖经济发展、能源利用、CO2及污染物排放、低碳资源、低碳科技与低碳产业、低碳政策措施等多个方面、层次清晰的指标体系。
(3)针对现有综合评价建模的有关缺陷特别是指标的常权赋权模式带来的不可靠性,可探索将决策科学中的变权理论与方法引入,与现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进行集成创新。变权理论旨在强化综合评价中对指标间均衡性的考察,用以弥补常权决策可能造成的评价失真或决策失误缺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诸多问题的评价与决策中。将变权与现有评价模型相融合,可以将被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要素间的均衡性直接体现在综合评价结果中,有助于提升现有研究的评价可靠性。
4、结论
本文全面总结了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论研究成果,将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多个低碳经济概念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和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并对这两类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指出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概念更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和要素间“协调性”的特征,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区域低碳发展实践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进行区域低碳发展评价应更加注重对狭义视角下低碳经济概念核心要义的研究。
目前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大体分为对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的评估和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两类。对这两类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全面分析,认为现有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考察视角有限,不足以覆盖低碳经济的全部内容;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片面性与随意性;现行常权模式下的综合评价模型不能有效考察低碳经济发展要素间的均衡协调性,导致评价存在不可靠之处。
进而,提出将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与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两方面研究相融合,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同时探索将变权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统计决策方法引入低碳发展综合评价建模中,以最大程度地提升评价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