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8 11: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左敏 点击次数:
科学的审计理念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审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对国家审计职责和目标的定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本质特征,强调了审计的宏观性、全面性和建设性,拓展了审计的职能领域。但当前,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理解不深,对国家审计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将审计范围局限于资金形态的财政财务收支领域,没有从国家治理、权力制衡的高度认识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未能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对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处理不好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监督与服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找不到、找不准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向和着力点。
(二)审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国家审计制度是以法律授权为基础形成的。实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必须将审计监督拓展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个领域,包括牵引资金流动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处理和运行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以及能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等。但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律制度将国家审计监督的范围和目标定位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和绩效情况,强调对资金运行的监督,弱化了对经济事项的监督,更缺乏针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性授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活动范围。同时,现行国家审计法规也缺乏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性、操作性规范。从地方立法看,已出台的审计法规极少涉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内容。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审计主体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如前所述,受传统审计理念的影响,仍有一些审计机关及人员对国家经济安全形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对完成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要求无从入手。习惯于以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的资金审计,不善于分析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制度和体制问题;习惯于静态地观察问题,不善于动态地比较和分析问题;习惯于查处微观的个性问题,不善于揭示微观基础上的共性和规律性问题;习惯于事后监督,不善于介入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来及时反映、揭示和矫正经济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习惯于批判性地揭示问题,不善于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都说明审计主体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求的胜任能力还有欠缺,影响了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审计方法不够适应
在传统的被动防范为主的事后审计下,审计的主要方法:一是财务审计,如检查、监盘、查询及函证、观察等,对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二是绩效审计,如成本收益法、成本效果法和价值分析法等,对绩效性进行审查。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强调预防基础性作用,要求国家审计能够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纠偏矫正等方法体系。
三、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着力点
国家审计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首要目标,除了需要在转变观念、完善法制、培养人才和改进方法等方面实现突破,还必须在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按照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要求重新定位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具体讲,就是要以落实权力主体经济责任为主攻方向,以对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权力运行、公共政策执行、潜在公共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为着力点,拓展审计领域、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成效。
(一)强化对公共资源整体性的监督,保障公共资源安全按照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界定的范围,国家审计监督的范围应涵盖政府管理和支配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从我国审计实践看,尚未达到上述要求,存在一定的监督盲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共预算的监督侧重于预算执行过程,对预算执行的效果及其所反映的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不够;二是对国有资产运营情况的监督侧重于国内情况,对日益增长的境外国有资产监督不够;三是对公共资源的监督侧重于有形资金和资产,对自然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监督不够。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将公共资源的安全性完整地纳入审计监督,强化对公共资源的整体性审计。
1.将公共预算决策、执行和效果评价全过程纳入审计监督范围。要探索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监督人大批准的预算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特别要关注预算收支规模和结构及执行节奏对满足政府实现施政目标的保障效果,对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促进效果和对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等。要通过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审计,揭示预算决策环节存在的问题,促进公共预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保证公共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2.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审计方法,加强总体性审计。总体性审计的重点是报表审计,通过审计国家财政及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对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收、支、结余、资产、负债进行总体性、结构性和趋势性分析,全面评价其总体运行情况,查找可能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并及时化解。
3.强化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境外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审计监督。这类资产和资源是国有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管理上相对薄弱。审计机关有责任对其安全状态进行监督检查,反映存在的隐患,督促管理和使用者履行应有职责,促进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
(二)强化对公共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保障公共权力运行安全公共权力运行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而公共权力运行安全的核心是要实现权力约束和权责对称。当前,一些人滥用公共权力,使得公共资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公共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究其原因,在于公共权力配置中制衡机制不健全,问责机制不到位。因而,制约公共权力和落实公共责任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当前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紧紧抓住权力运行这条主线,将落实责任贯彻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不管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其他审计,都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责任的落实。在审计中重点关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经济决策权、资源分配权、行政审批权、资金使用权等的运行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科学民主和公开透明,有无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和损失浪费等现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落实问责机制,实化责任追究,切实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对称,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为落实经济责任提供依据。对经济责任的评价既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要解决目前对经济责任评价界定的“泛化”和“虚化”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要增强审计工作的开放性,进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受托责任关系的特点和要求,充分了解和体现委托部门的管理需求,尽量借用干部管理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的目标责任指标和其他管理指标,使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与干部管理部门的需求相吻合,从而提高审计评价的针对性、适当性和审计结果的可用性,切实把经济责任落到实处。
3.开展形式多样的绩效审计,落实审计对象的绩效责任。“政府绩效”包含着政府部门行使公共权力、使用公共资源、履行公共责任的结果等内涵。实践中可以推广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类绩效审计,前者依据公认的绩效审计指标和标准,检查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后者依据审计发现的问题,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加大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和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审计,促进政府及部门在“权、责、利”之外自觉增加“效”的约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建设责任政府,促进公共权力的有效运行。
(三)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保障公共管理安全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中,政府主要承担两类公共责任: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完成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二是将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并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公共服务领域的各项任务。对“十二五”规划所涉及的重大经济政策进行审计监督、落实政府责任,是国家审计“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应着重做好“三个结合”:
1.将预算执行审计与政策执行审计相结合。政府部门既是预算执行的主体,又是政策执行的主体,将两项审计相结合,一是有利于将政府部门的“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综合评估其运用公共资源、完成政策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情况;二是可以在现有部门预算联网审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与政策执行相关的审批事项实施动态、实时的审计监督,及时揭露和查处在贯彻各项决策部署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
2.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政策执行审计相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和战略部署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是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强调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着巨额公共资源或国有资产,行使着重要职权,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将党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及其相关的重大决策作为审计重点,促使党政领导干部更加遵从“法、纪、规、责”,在党纪国法允许的范围内正确履行职责、调配资源和行使权力,也更加重视执行国家政策、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
3.将专项资金审计与政策执行审计相结合。专项资金是贯彻国家各项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评价国家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在审计中关注资金分配和使用所承载的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政策实施效应,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制度和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为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促进公共管理机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对国际竞争引致公共风险的监督,保障宏观经济安全近年来,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由境外因素引致的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很突出,很多看似相互间毫无关联、正常的市场行为,实际上环环相扣、背景错综复杂,直接或潜在地危及国家经济主权和宏观经济安全。审计机关必须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高度审视经济全球化中隐藏的公共风险,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国际金融衍生品和国内金融股权交易。金融衍生品本应是实体经济的风险控制工具,但有些国际资本将金融衍生品布局成为从别国攫取超额利润的投机手段。金融审计要密切关注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金融衍生品,分析其设计、推广、交易和收益流向等,严防金融陷阱。地方金融审计还要特别关注国际资本针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严防其以此为突破口,实质控制地方金融机构或参股超过25%的限制。
2.国际资本投资国内命脉产业。目前,国有企业控制着能源、运输、基础设施、重大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国际资本一边力图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这些产业,一边通过技术壁垒遏制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利用资本和品牌优势控制国内一些准战略性商贸渠道和自主品牌。企业审计要关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重要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等,对国有经济主导权和自主创新的影响,随时关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走向,及时发现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隐患。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