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对内涵型增长精深研究的典范

时间:2014-03-18 11:1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周明生 点击次数: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学鸿篇巨制《资本论》关于内涵型增长的思想极为精彩而深刻。首先,从资本积累的视角探究生产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其次,从资本运动的视角探究流通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再次,从货币资本作用的视角综合探究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最后,从提高利润率的视角进一步探究生产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马克思内涵型增长思想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凸显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强力驱动作用,而且从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创新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以至全社会享受到某一部门的“创新红利”。这就不仅为当今中国各个部门内部大力推进创新,而且为全社会一盘棋大力协同创新,从而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本论》;内涵型增长;潜能;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O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2-011-07
 
  引言
 
  千年第一思想伟人卡尔·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和博大精深的经济学鸿篇巨制,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关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尤其在内涵型增长方面,《资本论》作了精彩而深刻的探讨,称得上对内涵型增长精深研究的典范。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经济长期发展后劲,加快形成内涵型增长方式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对《资本论》中内涵型增长思想作一探讨,是极有益处的。
 
  《资本论》第二卷第8章,马克思在分析折旧基金的用途时指出:“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指折旧基金——录者注),可以用来扩大企业,或改良机器以提高机器效率。这样,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就有了再生产,并且从社会的观点看,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在这里,马克思从运用折旧基金扩大再生产出发,提出了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通过扩大企业新铺摊子实现外延上的扩大再生产、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实现内涵上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还在《资本论》的其它多处地方阐述了类似观点。这实际上也就明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路径:外延型增长路径和内涵型增长路径。
 
  笔者研究认为,马克思不仅明确提出了上述重要命题,而且随着《资本论》理论逻辑的展开,对此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多视角的精辟人里的研究和探析。
 
  一、从资本积累的视角探究生产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
 
  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直接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内涵型增长的研究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积累问题时,就已经阐述了资本生产过程实现内涵型增长的多条路径。在第一卷第22章,马克思专辟一节,研究在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比例已定条件下决定资本积累量大小的几种因素。笔者认为,其中有两大因素与内涵型增长密切相关。
 
  第一,通过加强对劳动力的利用发挥资本的扩张能力,以增加资本积累的实体。马克思认为,在一切产业部门中,由劳动资料构成的不变资本部分,必须满足由设备规模决定的一定数量的工人使用,但是它不必总是随着所使用劳动量的增加按同一比例增加。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由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而获得的追加劳动,没有不变资本部分的相应增加,也能够增加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即积累的实体”。其原因在于,资本合并了相关生产要素后,便能产生一种扩张能力。马克思为此详细分析了采掘工业、农业等部门中通过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不增加或不按比例增加不变资本也能增加产出、扩大积累的情形。在采掘工业中,例如采矿业中矿石、煤炭等等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是大自然的无偿赠予,它不是过去劳动的产品,因而不是预付资本的组成部分,这里的不变资本几乎完全由采掘工具等劳动资料组成,很容易容纳增加的劳动量。即使不预先增加不变资本,所生产产品(例如所采掘上来的矿石、煤炭等等)的数量和价值同所使用的劳动量也可以同比例增加,因而资本积累也能扩大。在农业中,必须预付追加的种子和肥料,才能扩大耕地,但一旦追加了种子和肥料,在不必预付新的劳动资料的情况下,只要原有数量的劳动者付出更多的劳动量,哪怕是仅仅对土地进行纯粹机械性的耕作,也可以提高肥力,增加产量,成为扩大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所以,马克思说:“总的结论是: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
 
  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在某些生产部门,采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实行密集的劳动投入,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内涵型增长。因为在这些部门,只要增加了劳动的投入,即使不增加或少增加不变资本的支出,也能多产出、多积累。这里的关键在于劳动的追加投入,也能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的扩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发挥出来。这一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仍然有其现实意义。那种一味通过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来实现所谓内涵型增长的方法固然不足取,但对于有些部门,尽可能多增加些劳动投入,特别是通过改进管理、优化劳动组合等方式来实现对劳动力的科学利用,减少劳动力的浪费和劳动的无效耗费,相应增加有效劳动的密集投入,却是可行的,这对于促进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实现内涵型增长,都是有利的。
 
  第二,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增加,从而表现一定量价值和一定量剩余价值的产品量相应增加,即使剩余价值率下降,只要其下降比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缓慢,剩余产品量仍会增加。因此,在剩余产品分为收入和追加资本的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的消费仍可以增加,而积累基金并不减少。而且,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商品变得便宜,同量的可变资本价值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更多的劳动;同量的不变资本价值可以体现为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会提供更多的形成产品和价值的要素,或者说,会提供更多的吸收劳动的要素。“因此,在追加资本的价值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积累仍然可以加快。不仅再生产的规模在物质上扩大了,而且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比追加资本的价值增长得更快。”
 
  与此同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还会对原资本或已经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发生反作用,加速旧价值的转移。劳动把它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且,一定量的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是同劳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的。因此,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旧价值会相应增加。这样,大量旧价值能够因其及时地、迅速地向新产品中转移而得以保存下来,不仅可避免或减少因闲置不用而造成的损失,而且又可以通过折旧基金的形式重新作为资本发挥职能,从而相应地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积累。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内涵型增长的过程。
 
  上述分析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直接加快即期社会财富从而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从多方面促进资本的加速积累和再生产基础的加速扩大,从而推动社会财富生产的持续增长和剩余价值(利润)量的持续扩张。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明显的软肋,劳动生产率低下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12》所提供数据计算,2008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尽管比2000年增长了1.2倍,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横向比较,也仅仅是美国的16%、日本的23%、韩国的26%、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1%、世界平均水平的60%。可见,差距仍颇为悬殊。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核心是效率,中国追赶发达经济体,实质就是尽快缩小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马克思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加快资本积累关系的有关论证,正是可以为我们增强这方面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