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思考(3)
时间:2014-03-18 11:2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振华 点击次数: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堆积。由于土地的日益短缺和地价的攀高,绝大多数城市可以说是寸土寸金,高楼越来越多,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房地产开发越来越密集,很多城市没有了绿地、公园、湿地等居民休闲场所,没有了遇到自然灾害发生时需要的避难场所,没有了历史文化古迹,没有了一个城市所应具有的自然、地理、民族特点,缺少城市品位。城市的发展犹如人的成长,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如果连续吃一种食品即使再好吃也会导致营养不良。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大广场,有的地级市甚至县城搞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都大,这些广场大多分布在市委市政府前面,但是,这些城市却缺少街心公园。这样就造成居民楼下就是马路,呼吸的都是汽车尾气,缺少温馨的休闲去处。与其建造大广场,不如建更多的街心公园更温馨,更和谐,更有利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的是森林城市、田园城市、人文历史城市而不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积。如果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多种功能的配套,就是一座枯燥乏味的没有品位的城市,这是城市化需要极力避免的。
四、城市化与新农村不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不可能消灭农村,即使城镇化率达到90%,由于人口总量庞大,也仍将有1.5亿乃至更多的农村人口,因此,未来我国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这就是既要推进城市化,更要积极建设新农村,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一,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农村人口相对乃至绝对减少,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必要条件。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吃饱肚子没问题,要让广大农民凭借土地致富却很难。要提高农民收入,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新农村的文章要到城市去做都是这个意思。城市化越发展,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二,城市化决不意味着城市孤立发展,而是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未来农民和市民只有生活地点和劳动对象不同,没有地位和福利待遇高下之别,农民就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市民就是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和旅游,“农家乐”就是适应城市居民需求的必然结果。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一体化,更重要的在于把城市信息和现代文明传递到农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第三,城市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农产品,而且需要质量更好的有机农产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城市化越发展,就意味着需要少量农民养活更多城市人口,相应地要求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城市化。第一,广大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后花园,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新农村建设得越好,越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之地。城乡巨大反差的二元图景显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城乡共同繁荣。第二,农村越发展,农民收入越高,必将消费更多的由城市生产的各类工业品。长期以来,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其中的短板就在于农民缺乏消费力,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力,城市的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才有更广阔的市场。第三,农村越发展,农民文明素质越高,越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新市民。
总之,我们既要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要建设新农村,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消灭城乡差距,真正“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