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丧失相关性的会计与会计的持续性变革(2)

时间:2015-12-28 15:0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心合 点击次数:

  三、财务会计相关性弱化与财务会计持续性变革

  在世人的眼里,财务会计是比管理会计更成熟的一个会计分支或领域。我也不否认这个判断或结论,至少在规则的制定和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声誉度上,管理会计是远远比不上财务会计。对现有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至今为止国内外同行们对“丧失相关性”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领域。问题是,管理会计领域出现的相关性问题,在财务会计领域就不存在吗?

  按照公认的解释,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转等情况的财务信息,以便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等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的投资者决策、信贷决策和经营决策等。决策有用性被公认是财务会计的最高目标,但是,普遍存在的“失真、混淆、形式化、负相关”,严重削弱了财务会计信息对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一)失真

  不管学界如何看待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信息真实可靠都是信息对决策有用和保持会计相关性的最基本的前提。姑且不论现实中频频发生的会计舞弊案件是如何严重影响人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信心,仅就国内外会计准则规定程序所生成的财务数据而言,其真实可靠性也是很难得到保证的。

  以资产为例,假如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计”数是1个亿,你不要以为这1个亿就是企业真实的家底。这1个亿的准确定义是“账面资产”,而“账面资产”与“真实资产”不是一个概念,并且至少是在现有的准则框架内二者是相差甚远的概念。有三个原因导致“账面资产”严重失真:(1)虚资产。诸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会计上算作资产,但不是真正的资源;(2)账外资产。迄今为止的会计核算在资产上仍有“重硬轻软、重物轻人”的弊端。许多有价值的软资产,如人力资源、品牌与营销网络等市场资源、管理资源等,尚未被纳入资产确认的范围,表现为账外资产。目前,公司报表上显示的资产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相关的研究表明,20世纪末有形资产账面价值估计仅占公司市场价值的10%-15%。但是,被会计遗漏的这些软资产,却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并能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与现金流转直接相关,因而也与决策相关;(3)账面资产计量失真。资产在持有期间会发生价值变动,包括增值和减值两个方面。基于谨慎或稳健的考虑,账面上以“资产减值准备”的形式反映了减值,而增值至今仍没有确认的资格。尤其是房地产等不动产,在其价格或价值迅速上扬的今日,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的背离有时是令人吃惊的。以房屋为例,2000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226元/平米,2010年上升到8564元/平米,10年上涨284.7%。2002年北京的商品房平均售价4771元/平米,2010年高达19994元/平米,上升319.1%。2006年颇有争议的“杭州百货”股东杭州市投资控股公司转让其持有的26%国有股时,每股账净资产(2005年12月31日经审计)2.56元,每股转让价4.46元,溢价170%,其来源正是被“账面资产”所遗漏和掩埋的价值,溢价仅仅是这些价值的重新发现而已。考虑到上三个因素,资产的真实数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账面数。类似的情形也存在于负债、净资产、净收益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内容之中。

  (二)混淆

  “信息混淆”曾是经济学中理性预期学派的重要概念与理论。信息混淆问题的概念描述是:可观察值Z(K)是由两个混合在一起并不可直接辨别的分量X(K)、V(K)合成。其数学模型为Z(K)=X(K)+V(K)。70年代初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针对价格变化信息中相对价格变化分量与通货膨胀变化分量混淆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笔者曾在1997年将这个概念引入会计学领域,分析过财务会计领域存在的四种类型的信息混淆,包括名义数值与实际数值的混淆、权责关系的信息混淆、再生性信息与非再生性信息的混淆、趋势变化信息与暂时变化信息的混淆,并认为这些信息混淆对信息使用者会产生消极影响,包括评价失效、决策失误、控制失灵,实际上也就是弱化信息相关性(李心合,1997)。如今看来,会计领域中的信息混淆问题远比十多年前要严重多得多。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混淆可能会影响财务报表列报制度的改革,这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相关信息在现有财务报表中的混淆。这类混淆使报表相关合成数字被“化学化”,造成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比如,假如报表上有资产1000万元,其中用于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资产分别为800万和200万,利润表上销售收入2000万元,净利润200万元,其中商品经营利润和资本经营利润分别为80万和120万,若按目前的报表列报制度,投资报酬率和销售利润率只能依据合成值计算,分别为20%和10%。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计算结果对于业绩评价和经营决策是意义不大的,有意义的结果应该是分开计算的。有鉴于此,2010年开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研究和推动财务报表列报制度改革,将三张报表的项目重新按照营业、投资与融资三类活动进行分类,试图对报表信息按照活动形式和功能区域重新“滤波”,这个改革无疑是显著提升报表信息相关性的。只是很遗憾的是,至今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这样的改革。

  (三)形式化

  作为中国会计改革的一项内容,90年代初以来一直尝试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降低会计信息的形式化。从1992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到现在整整20年,信息形式化问题的解决进展如何呢?姑且不论业界在理解“实质重于形式”概念时是如何的简单粗糙,仅就会计实务和报表列报的情形看,形式化的色彩依然很重,并且很多形式化的内容并没有被业界充分认识到。

  最值得关注的形式化就是“权责发生制”,它是现代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本模式。按照一般的解释,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或义务(或责任)”的实际发生作为资产及收益等要素的确认基础,不考虑“款项收付”。权责发生制在计价上面向过去、摊配上的主观性、对金融创新产品或工具的不适应性、导致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脱节等方面的缺陷,学界已有很多议论和批评。本文所观察到的另一个被忽视的固有缺陷,是它的过度形式化问题。权责发生制是“重形式轻实质”的,实践中,“权责”的判断依据是法律形式,而交易的经济后果或“实质”是价值的实现或利益的转换,现金流转正是价值或利润的最佳衡量,因而“实质”是现金流转。权责发生制倡导不考虑“款项收付”,就是不考虑现金流转,而一味追求法律的形式,这显然是“重形式轻实质”的表现。权责发生制的形式化色彩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重,按照这个模式确认和计量的利润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在逐渐弱化。假如利润表上有净利润1000万元,你千万不要认为它就是你赚的钱,由于在计算利润时完全不考虑现金流,这1000万有可能完全是“账面利润”或徒具形式的利润而不代表1分钱。

  报表的列报也是注重形式化的。报表列报固守项目分类的“形式标准”。比如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列报,即使很多应收账款和存货因长挂账或长期积压“实质”上被“长期化”了,编表时依然固守“会计科目设置”的形式,不做“实质”上的重新调整;又如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情形,长期负债向流动负债转化(“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编表时做了调整,而流动负债向长期负债的转化(长期拖欠的应付账款及短贷长投等),则始终固守科目或项目设置的形式,而轻视这部分负债的“实质”上发生的变化。更加形式化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几百年来永恒不变的“平衡”观念(会计平衡公式),会计人员宁愿冒着牺牲报表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风险,把很多有用的信息置于报表列报之外,作为表外信息披露或疏漏。

  (四)负相关

  论及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最令业界骄傲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公认的看法是公允价值计量显著的增进了信息的相关性。我无意否定这一点,只是有一点看似被业界忽视了:“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曾经被作为对历史成本计量制度的革命性进步、因而倍受赞誉和推崇的公允价值计量,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开始倍受质疑和责难,甚至认为公允价值是罪魁祸首之一。尽管国际会计界力挺并保住了公允价值,但我的看法是,公允价值计量受到的批评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它事实上的确起到了“顺周期放大效应”。关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放大效应”,我曾在2009年的短文及多次的演讲中提供了新的注解:如果把经济状态分为两种状态,即资产价格上涨状态(阳态经济)和资产价格下跌状态(阴态经济),则公允价值在两种状态中都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放大效应。在阳态经济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降低负债率,进而刺激融资和投资来推动经济加速增长;在阴态经济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提升负债率,进而是资产负债表显示恶化信号来加速资产价格下跌速度,进而加剧经济下滑态势。

  这就是公允价值顺周期放大效应的真正内涵(李心合,2009)。

  如若以上的注解是成立的,则给我们的最大收获或启示就是:公用价值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负相关性。

  很显然,财务会计也需要持续性变革。依个人之见,财务会计的持续性变革至少应关注如下四点:

  (1)会计模式多样化,既有历史成本会计又有公允价值会计,既有应计制会计又有现金制会计,以适应信息使用者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2)推进报表列报制度改革,使表内信息混淆问题和表内信息供求矛盾问题的解决能有重大突破;(3)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体系,认真研究与分析客户的共性化和个性化需求,研究并改进表外信息披露制度,界定和规范表外信息的边界和结构,使其更能适合用户的需要;(4)创新报表分析模式。现有的“四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模型”已经不能适应报表使用者的需要,需要在内容上进行调整与扩展,比如尝试建立“六状态分析模式”(李心合、蔡蕾,2006)。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鸿沟及其跨越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存在相关性丧失的问题,因此都需要持续性变革。达此目的,还必须研究和解决客观存在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张皮”问题,这个“两张皮”问题是制约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因素。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