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19 09:0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秋霞 郭喜建 点击次数:
(3)定期舆情汇集分析,增强舆情预见和引导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高校从各方面汇集的网络舆情比较零散,信息比较孤立,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在观察、分析、传输角度上,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给师生反馈信息,并能够主观上控制个别群体的过激行为和不良情绪,防止有(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群体不可控事件发生[8]。
(4)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
如今新媒体具有普遍化、细分化的特点。以前,学校只能通过论坛关注到学生的动态,随着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就增加了。并且,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都超过万人,存在人多面积大问题,很多负面信息难以避免。很多情况下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广泛传播,如果再使用传统手法去关注,难度很大。浙江万里学院院长王福银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舆情专家、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时锋介绍说,我国目前有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6个小时。在这些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在持续上升。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而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9]。而专业的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时,要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机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危机协调能力。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成立危机应急处置中心,设立领导小组和成员,高校网络部门、新闻部门、保卫部门相互协调,由网络中心做好技术保障,新闻中心做好正面信息应对,保卫处做好危机应对工作;第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信息,追查信息来源,快速消除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室做好正面预防和应对工作,对重大影响事件要快速上报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跟踪事件发展趋势,随时做好应对预案;第三,建立舆情应对制度。在遇到危机信息时,要及时拉动师生力量,从正面角度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自身权益,防止流言的恶意传播,舒缓师生的消极情绪,努力平息事态,抵消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强化正面宣传力量。
(5)深入学生工作,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舆情信息管理引导小组要采用权威对话法,及时对学生解疑释惑,引导正确的舆情走向,例如请校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者,根据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座谈会、网络在线答疑对话、讲座等方式强化正面声音,使论坛更加活跃,问题通过学校论坛与网友对话,强化正面的主导声音,使高校论坛更加活跃和理性化,另外高校设置网站留言功能、短信自动回复功能等深入交流,深入学生工作,在共性话题上下足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林,李建华,杨宝丽,黄玉梅,刘志新.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3).
[2]邢华平.论微博对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8).
[3]董旖旎,陈翼然,陈越.“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4]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
[5]李华昌,嵇安奕.从微博平台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7]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
[8]刘乙坐,黄奇杰.试论微博盛行可能造成的社会文化危害[J].新闻世界,2011(03).
[9]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11(0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