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精神的语文教材处理策略探微(2)
时间:2014-01-16 11:2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韦芳苑 唐子江 点击次数:
语文文本教材的系统化处理是指,以语言为核心,采用整理、归纳的方式,对教材呈现的文本语言进行筛选、整合、赏析,使其集中起来成为有序性的排列,以便于集中学习,这样做也可称之为语文的系统化积累。系统化处理文本教材,主要是为了语言积累。语文的系统化积累,既有语料的积累,又有语感的积累,还有语言习惯的积累。在现存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多要求学生通过抄写新词、解释词语、用词造句的方式积累语言,但学生经过这种零散化、碎片化,具有很强随意性的学习之后,仍旧未能灵活运用语言。因此,这种积累是一种无效的积累。只有对文本语言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积累。
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在处理《安塞腰鼓》这篇教材文本时,就将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放在语言的学习上,围绕语言,对文本进行整合和赏析,进行语文的系统化积累。这堂课的系统化积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用词语形容自己的感受,并做笔记。考虑到身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对安塞腰鼓并不熟悉,郑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两分钟的相关视频,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观看后的感受。郑老师把学生所形容的词语都板书出来,诸如"热烈奔放""轰轰烈烈"等。第二,让学生审视自己采用的词语是否恰当。当学生们纷纷表达完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之后,郑老师让他们自己朗读《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然后检视自己刚才用来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是否恰当,是否有新的感受,是否有新的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感受。例如,一名学生最开始用"剑拔弩张"来形容他的感受,郑老师提示他进一步思考,考虑这个词语形容打安塞腰鼓的场面是否合理、恰当。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剑拔弩张"的意思,还让学生体会和思考自己用词的准确性,这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深入感受文本语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词语和句式的特征。这一点是郑老师这堂课的重心,也是这一堂课的亮点。这堂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这一环节。
综观整堂课,郑老师对教材文本语言的处理表现为"用词谈感受--审视用词--赏析词句"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别于零散、孤立地抄写、解释、运用新词,郑老师这样处理文本,不仅使学生能基本掌握词语的含义,还能深层次地把握、体会用词的语境,赏析、辨析词语运用恰当与否。这一积累语言系统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有更深刻的印象,学习的效率极高。
这一语言积累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呢?郑老师主要依靠两个问题将这一语言积累系统串联起来。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而有的句子就不那么明显?能不能把这些句子分别圈出来?"这一问首先打开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门,让学生整体感悟语言之美。之后,郑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这一问就是在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主动发现文章所用词语和句式的特征。这样,学生从头到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己发现、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自己思考,最终掌握了语言的运用,了解了语言的魅力。
这种以语言为核心,将文本语言串成一条线,将文本教材进行系统化处理的策略,在散文和诗歌的教学中尤为值得借鉴。
(二)注重情感体验,对文本做整体性处理
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人",不仅强调人的思维方式,还注重人的情感。人文精神视域下的语文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人文精神视域下的文本教材处理离不开对语文文本的情感体验。文章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当读者与作者、文本融为一体的时候,读者就能将心比心,体会文本的精神、思想、内涵,这个过程即是"情感体验"。韩军认为,"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13],这就是要达到一种"文""人"合一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文本教材的处理离不开情感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整体感知"课文,我们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是建立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割裂、肢解文本的行为,都无益于我们感受文本、理解文本,更谈不上情感体验,实现"文""人"合一的境界。
对文本教材做整体性处理是指对文本教材的情感体验要着眼于整体,纵观整篇文章,联系上下文,避免割裂、肢解文本,避免只留意文本的某一方面,强调全面体悟文本背后深层次的情感,使得读者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丰富、深刻。文本教材的整体性处理,不是指看到"悲"就是"悲",看到"喜"就是"喜",而是要联系全文,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看出作者的潜台词,实现对"悲"和"喜"的超越,体味"喜"中包含着的"悲"的意味,领悟"悲"中有"喜"的宽容。例如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时,能达到对他命运的理解产生震撼,在震撼之中产生同情,在同情之中引起反思,在反思之中观照自我,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就是对教材文本情感的整体性处理。
实现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这个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认可。人文精神视域下的语文教育提倡美吟诵读,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诵读之时,是心在支撑,随心所欲,心到音到,道法自然。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学生通过朗读,才能实现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这样,通过诵读,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情感体验。对文本教材做整体性处理的诵读,是要以读为线索,用读串联全文,用读理解整体。同时,也要在整体的基础上读,在整体的基础之上读出丰富的情感。
著名语文教师窦桂梅在教授《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授对象是小学生,而窦老师在课堂上并未做出过多解释,更没有对学生进行刻板的说教。她只是让学生不断地读,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味道,最终读出文本的内涵,读出心灵的感悟。窦老师这堂课"以读为王",用读作为理解全文的线索。窦老师首先对课文题目做了一些处理,让学生分别读出"怀念的秋天"与"秋天的怀念"的区别,而且要求学生"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样,学生多读几遍就能读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而不是写景散文。之后,窦老师借助史铁生另一篇文章《合欢树》,作为辅助阅读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朗读《合欢树》选段,学生读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课文的感情基调做了铺垫。接着,窦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关键字词读出理解。如一个简单的"忍"字,窦老师让学生思考"母亲忍住的是什么"。学生一开始只能得出"母亲忍住的是儿子的脾气"这一结论,窦老师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新的答案,得出"忍住的是她自己的病痛"这样精彩的答案。这样,在整体性基础上来读,在整体性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学生读出了"忍"的两层含义。读也能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对文本全面性的情感体验。窦老师在讲解文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从菊花当中体味"好好儿活"是怎样地活。窦老师请多位学生来读这最后一段,每一位学生的读法都不一样,这体现了每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学生们的理解各异,得出了"活得平平凡凡""活得高洁""活得热情"等多种答案,对文本的理解全面而深刻。这样全面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读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读,是对文本教材的整体感知;读,是对文本教材的情感体验;读,也是人文精神中对人生的体验,对人性的感悟。
(三)注重精神发展,对文本做升华式处理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不只是学语言知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风俗民情,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换言之,语文学科自身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在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发展的理念指引之下,语文教师在处理文本教材时,不仅要对文本语言进行解析,还要对文本的思想进行提炼升华,将文本蕴含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进而涵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