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31 11:2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效非 点击次数:
二、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合道德性
(一)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
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首要问题是要做到管理者具有美德。因为任何管理手段,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需要人来创造、制订、执行,假设管理者没有良好的素质,管理手段本身再好也是没有用的。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性、人道性和公平正义性原则,时时反省,尊重广大师生人格尊严,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双重功能。
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必须要强化无形手段的作用。管理者应当多采用精神激励等手段,因为成就感、认同感、尊重感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远远大于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加强无形管理手段,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营造和谐的伦理氛围,发现学生中间各个方面的典型,适时的采用情感激励。
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必须要做到有形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以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道德水平,并且外部道德环境还比较复杂的状况下,还必须合理的利用有形的管理手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合理的利用有形管理手段,就要建立健全对无形管理手段的道德考核和道德失范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功能、建立全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外在的道德监督的作用,通过道德评价对制定的计划和制度做出善恶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管理者,进而及时调整管理手段。同时,要培养高校学生管理者对管理手段的善恶评价能力,自觉地树立择善去恶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合道德性管理手段形成。
(二)高校学生管理方法的合道德性
利用“育人”规律,整合高校的各方资源,形成管理合力。育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各个部门,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与学校的各方面进行接触,单纯就只从学生管理这个狭小范围去工作,就会出现管理失范的现象,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就需要各方面资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体现以人为本。
重视情感教育,掌握道德层面的激励机制。道德激励在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发挥才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不仅没有加以充分利用,而且在对道德激励的认知上有不道德的现象。虽然说知识和规范教育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质的前提和条件,但是情感体验的缺失会丧失学生管理工作本应有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功能,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合道德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和承担者,其工作显现出主客观两方面的特点,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直接性、复杂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从主观上看,主要是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的特点。面对高校学生这一群体,高校学生管理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广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一)确立科学的道德理性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间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原则下进行协调,以达到管理目标的过程。所谓道德理性,并不是道德和理性的简单相加,是两者相交结合并产生新的内涵的产物,符合道德和理性双方的共同需要,既体现理性对于道德的要求,也体现道德对于理性的规正。
对于管理自身来说,科学的道德理性的确立就是要注重理性的培养。我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文关怀,缺乏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分析,投射到我国的教育上,就是局限于灌输有关价值方针的知识和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教授的是大量的是应当如何如何,而在复杂的情境中独立用自己的理性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却缺失,使得道德教育成为无力的说教。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加强道德认知、道德推理、道德选择等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完善。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