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8 09:5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反映,两国德育目标具有共同性,同时由于两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德育目标又有所差异。本文通过比较两国德育目标的异同,希冀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以推动我国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德育;目标;比较;启示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水平,体现着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所寄予的厚望,反映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德育工作中起主导、规范作用。德育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评价德育工作的标尺。
我国德育目标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为止,美国高校德育目标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表述,但追溯其历史和民族特性,观察其具体的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式,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与提炼出美国学校德育目标,即力图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爱国、爱他人、守法、忠诚于美国政治制度、履行公民义务,最终树立起“我是美国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
一、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共同性
德育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反映。制定德育目标要从社会的客观存在出发,遵循社会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无论中国德育目标还是美国德育目标,毋庸置疑都来自社会客观存在,并都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必然具有共同性。
(一)两国高校德育都受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为政治服务。
德育是国家为实现其统治目标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手段,德育目标的预设前提是培养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因而,高校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故虽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对立,但两国高校德育目标如出一辙地为政治服务。我国高校德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生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德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样地,美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也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美国高校德育表面上淡化政治色彩,实则“无名有实”,具体的内容和手段导向明确、旗帜鲜明。比如美国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乎美国社会政治制度信念和忠于美国社会的公民。美国的法制教育也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告知美国民众美国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促使美国的学生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
(二)两国高校德育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凝聚全民共识和号召全民意志的一面伟大旗帜,具有强大的隐性精神力量。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制度都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美两国高校都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培养民族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我国高校德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要求学生树立民族尊严,热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美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力图使美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具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起“我是一个美国公民的意识”,以此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信念。
(三)两国高校德育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即不仅要求大学生智育的发展,而且要求他们德、体、美、劳等素质的综合提高。美国高校德育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自觉守法;通过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诺言、诚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具备爱国精神;通过文明史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成为拥有独立人格、进取精神、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全人格的人。
二、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差异性
由于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传统截然不同,因此两国高校的德育目标必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一)德育目标的指向不同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育受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旨在培养具有具有健全人格、热爱国家、忠于美国政治制度、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些目标归纳起来就是要培养符合资本主义统治所需要的好公民,说到底美国的德育目标是为实现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目标服务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方向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德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德育目标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二)政治属性的表征程度不同
美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意图在表达上比较隐蔽,它的德育一再表现不谈政治或淡化政治,而冠之以“人类美德”、“社会责任心”、“自由社会的公民”等中性词语,表面上鲜有政治性成分[[[]刘萃.中美高校德育的差异性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21-22.]],但却以其隐蔽的形式寓于其中,例如政治性的成分表现在要求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和守法精神等,旨在培养符合资本主义统治需要的人才。而我国德育目标的政治化意图比较外显,我国高校从来不回避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德育目标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党和国家通过法律、政策、舆论,指导学校德育的发展,高校德育则通过育人对国家的治理和政权的巩固产生影响。
(三)反映的道德传统和民族文化不同
纵观我国历史,从孔子主张“仁爱”和“忠恕”,孙中山主张“博爱”、“天下为公”,到今天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反映出我国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即追求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倡导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文化习惯。美国高校德育理论则主要来源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就是一部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史,历来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因而美国德育目标充分反映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个人即目的,重视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需要和幸福。
三、中美高校德育目标比较后对我国的启示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把握中美德育目标的异同,找准差距,有的放矢进行借鉴和学习美国高校德育的有益方面,推动我国高校德育的完善和发展。
(一)以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本,注重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美国高校的德育目标强调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努力成为独立、自信并能够对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我国德育一贯倡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过分强调群体和国家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的观念,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并压抑了个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人才培养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国高校在完善德育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本,注重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俊吴博士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和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白扬,郭惠欣.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J].卷宗.2013(7).]]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二)借鉴美国的隐性的渗透教育方式。
德育方式的采取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美国高校德育尽量隐藏自身的政治性特点,把德育教育隐性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中,并且通过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进行德育渗透。同时,美国高校德育一贯注重实践性,高校常常要求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实践,在劳动中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不妨借鉴美国的实施方式,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上花些心思,使德育课程能够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把德育思想渗透进其他学科。同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择业和交友等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地,指导学生思想。
(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型转换,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的底蕴与铺垫。传统道德文化是高校德育的根基,是高校德育的素材来源和思想源泉,一直以来引领着高校德育的目标和方向,为高校德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舆论基础。当代高校德育要继续发扬优秀道德文化,譬如说在生活上主张节俭,在人与人之间提倡互相帮助,以和为贵,在思想上注重“公平、公正、天下为公”。同时联系社会现实对传统道德进行时代性转换,使其富有活力与生机。比如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导学生“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同时,借鉴美国的做法,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例如西方德育的成功理论和有益做法,为我所用,助力我国高校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褚喜之.中美高校德育比较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1
[3]刘萃.中美高校德育的差异性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柏学芬.中美德育之比较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5]白扬,郭惠欣.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J].卷宗,2013(7).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