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与转化
时间:2013-12-12 16:1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荣 点击次数:
"问题学生"这个提法自从人类有教育萌芽的时候起就已经有人提出来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种说法本身就说明孔子的诸多弟子中有"问题学生",其实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的学生中的确有一些"问题学生"。然而大教育家孔圣人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态度是"有教无类",这说明教育本身是不分三、六、九等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和马斯洛提出的人类生存的五个基本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个"问题学生"专家,在他那里的工读学校学生都是些桀骜不训的流浪儿童,可是马卡连柯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冥顽不化而放弃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而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方法去挽救这些离开了人生轨迹的孩子,谱写了一首让教育者们叹为观止的教育史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更要重点去面对那些"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成败,决定着校园教育环境的和谐与稳定,也决定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问题学生"所持的态度,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这里,笔者的观点是,对"问题学生"只有充分关爱,才能唤起他们脱轨心灵的回归,才能最终让他们回到集体的温暖怀抱。
一、"问题学生"的由来
"问题学生"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学校,都是抱着求学上进的愿望来到班级这个学习集体的。应该说,尽管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求学向上的愿景和取向还是一致的。所以说,"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失败造成的。柳下惠和柳下跖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命题的真实性。众所周知,柳下惠是遵守中国道德规范的楷模,坐怀不乱的佳话尽人皆知,是大教育家孔夫子的朋友;而柳下跖却被称为盗跖,是强盗头的榜样。这两兄弟在接触社会之前所受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所接受的后天教育却是不同的。由于两个人后天的师从、接触的人、生活的环境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也不同,于是才出了盗跖这样的"问题学生"。这说明"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其规律性,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制度、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在学龄前,每个学生的养成教育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和学生所在家庭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以及家族的历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父母都是机关干部的家庭的孩子,和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的孩子的差别,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这两个不同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预期也是不同的。同样,生长在城市和生长在农村的孩子由于环境的不同,其接受外界影响的媒介也是不同的,因而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是不同的。这两类孩子学前受教育程度也存在个性上的差异。另外,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两类孩子的秉赋同样也存在个体差异。也就是说,从上述这些方面来考虑,"问题学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再者,社会问题、教育制度存在的各类问题也导致了各种不同类型"问题学生"的出现。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一些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学校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高压下,片面地为了追求升学率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搞什么"分槽饲养",结果使成绩差的学生自信缺失,没有了上进心,最终成为"问题学生"。此外,"问题学生"的出现还与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方法、教育艺术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两个教学因素由于追求升学率,必然会一切向"好生"看齐,从而忽视了对"后进生"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因此,"问题学生"的产生有着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和深刻的社会背景,了解了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有效地对"问题学生"实施帮助和转化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问题学生"的分类
由于产生"问题学生"的原因不同,因而"问题学生"的种类必然不同,其表现也各有各的不同。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所观察,对"问题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简单归纳,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缺乏自信型。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表现为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对问题的把握吃不准,教师一提问,马上低头,不敢正视。经常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抱着回避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在知识的掌握上远离学习群体的主流,成为"差生"。
2.自卑型。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表现为离群索居,不合群。从来不和班上的好学生在一起,自认为自己是另类。这种学生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的出身卑微。比如家里是菜农的孩子,学区在城里,分在城里学校上学,天赋原本不好,没有城里孩子的优越感,开始时还不觉得什么,渐渐地,从吃的、穿的、用的诸多方面比较,开始觉得自己和城里的同学差距太大,自然就会产生自卑感。
3.自暴自弃型。这类"问题学生"是由于学习跟不上,学期中分在了"慢班",觉得上进无望,就抱定了一"水"到底的念头,和教师、班级都不配合,拒不接受任何帮助。在他们看来,教师和同学根本瞧不起他,鼓励的话、劝说的话、批评的话没一句是真的,所以他们一天到晚混日子,没有方向和目标。
4.我行我素型。这类"问题学生"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学习虽然不好,但是优越感极佳,属于家里特有钱一族。这种学生在校学习不是目的,也不想学习。因为他们不用学习也比别人生活得好。所以,学校的纪律,学校的思想教育、道德规范在他们那里不起作用。平日里说、做的都是享乐主义那一套。毫无集体主义思想,骨子里体现的是不可一世。
5.自命清高型。这类学生学习特好,为什么也被称为"问题学生"?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有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班级、集体,什么理想、信念,什么道德规范统通不在话下。他们认为,只要学习过得硬,其他都不重要。这类学生通常极其自私,不会为班级出任何力。毕业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一些人就会变成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因此,也是在思想上需要帮助的对象。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过程的辩证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的方法体系有充分的注意。方法体系本身永远不应当是死的东西,不应当是凝固的东西,它应当永远变化着,永远发展着,尤其是因为儿童在成长着,进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我们的国家也在成长着、变化着。"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这段话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转化"问题学生"的思路。其实说得明白点,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学生",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学生"的转化。关键词很重要,那就是"我们的国家也在成长着、变化着"。
因此,我们所从事的教育要放在国家变化的大环境中来考虑。我们要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而且要成为一名思想家、教育家,要明白"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学不是在抽象思想的痛苦煎熬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人的活生生的行动中、在真正的集体的传统和反应中、在友谊和纪律的新形式中产生出来的……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得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地变成一群小野兽"(马卡连柯语)。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吃透这些经典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我们不能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成宝贝,把学习不好的学生当成鸡肋。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因此,良好的纪律,良好的道德品质,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至关重要。过多的夸奖和惩罚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都是不利的。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因此,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应对处于转型期的学校教育。我们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要多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层面去思考、去实践。"如果我们不向自己提出一定的政治目的,那我们就不能够单纯地去教育人,也就没有权利进行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广泛的和人所共知的目的的教育工作,会变成脱离政治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语)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