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5 17:2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曹孝宏 点击次数:
“放”是“趣”的目的,“趣”是“放”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趣味情景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动力,教师才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的可能。“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像射手拉开的弓,瞄准目标,只要放手,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动力。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显示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学生→新知,而非传统的教师→知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帮助作用。“魅力课堂”需要“吊足胃口,收放自如”的教学理念。放,不能存在于没有目的和动力的状态之中,也不能漫无边际地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时候放,二是怎么放。1984年,美国兰本达教授应邀在上海育才学校上了一堂实验课《蜗牛》,这堂观摩课很好地诠释了“放”的魅力。她仅仅是课前为学生准备了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探究材料(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玻璃缸,缸里几只蜗牛,外面放了一个放大镜,学生很自然地拿起放大镜去观察缸里的蜗牛,教师一句话都不说),完成了探究的第一个阶段:蜗牛的外形认识;当学生产生蜗牛有没有眼睛的分歧时,她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亮的电筒,暗示学生用电筒去照蜗牛头部的两个小黑点,以确定那两个小黑点是不是蜗牛的眼睛。一堂课下来,兰本达没有说一句跟书本知识有关的话,但又无时无刻地激发着学生主动探究,体现了兰本达教授高超的放手艺术。兰本达认为:教必须服从于学;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是培养科学精神,对自然界的兴趣和良好思维习惯;一节课上完,不一定非要明确一些概念,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有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以后慢慢了解;在课堂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放”要遵循引而不发的原则,只诱导,不告诉。“创”是“放”的目的,“创”是“放”出来的。可以说“放”与“创”是一对孪生兄弟。创,体现了STS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价值观,主张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为社会服务。这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世界各国教育出现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
创,不能局限于课堂。创,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创。融入社会,发现社会的需要,激发创的激情,形成创的动力,这样的创就一定有价值。创,不是个人的产物,它是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产物。所以杜威曾说难道蒸汽机和发报机只是个人的创造吗?其实,真正的创造者是社会而不是个人。
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中指出,“学习”是指: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作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创”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观众席走上讲台成为主动探究的主体。但“创”光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显然是不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创”开了一扇门。可惜的是并没有因此得到基层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的重视。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很难有“创”的激情和果实,新课程改革只能是残缺的课程改革。教师修炼不仅体现在课堂,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向社会。这是魅力教师修炼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方向。
“赞”是爱的外在表现,是趣的催化剂,是放和创的动力,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体现正能量的任何表现该赞,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天赋展示都该赞,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理念,成就各方面的天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无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都该赞,因为即使回答错了,因为他的勇气,因为他暴露的错误给了我们减少和不犯错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要创设情境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赞美的体验。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厌学是难出来的,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而让部分学生因为绝望而厌学,因为一整天的学习毫无收获却饱受批评而厌学。解决厌学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就能让所有学生在自身智能范围内因为成功而收获赞扬,因为赞扬而收获信心。信心是赞出来的。有了信心,孩子们就会慢慢对课堂有了兴趣,学习品质好了,就会进步,这是解决厌学最有效的策略。掌握“赞”的艺术,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爱、趣、放、创、赞五字作为教育艺术的五个要素相辅相成,是教师魅力“修行”的必修课。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