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2)
时间:2015-05-13 10:0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焕文 点击次数:
眼望巴巴,眼望巴巴。巴的行礼到俺家。真个甚整齐,也值千金价 [4] 348。
他家行礼委实厚,整整喜了我一个够 [4] 349。
由于男家所下聘礼高贵丰厚,女方感到够场面、有面子,非常满意高兴。
五、迎亲
迎亲,就是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是婚礼中的最后程序,也是整个婚礼仪式中最隆重、最热闹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 [2]这说明迎亲习俗很早就有。古代,男家迎亲一般是骑马或者坐花轿。据记载,最早用花轿迎亲开始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用花轿迎亲是从宋代开始。因为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喜事,因此就是普通百姓,也要用花轿“隆重”一番。对于花轿迎亲的热闹场面,《禳妒咒》中有着详细描写:
堂上翻身才拜罢,坐上轿一片喧哗。听那喇叭嘻嘻哈哈,那唢呐滴滴答答,一片人声吱吱呀呀,门前花炮乒乒乓乓,十对家丁批溜扑喇,一行人马唎溜喇蹋,锣儿嘡嘡,鼓儿帕帕,八对纱灯,两对火把,两乘大轿,百匹大马,又搭上四个小厮,四名管家……多少妇女门口看,欣慕他那荣华 [4] 487。
从以上描写可知当时民间迎亲时的热闹场面,《琴瑟乐》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月影儿高,月影儿高,姑姑姨姨都来瞧。一齐拥着奴,上了他的轿。好不热闹,好不热闹,满街上看的塞满了 [4] 350。
不觉就是时辰到,大家拥撮上喜轿,一路吹打不住声,对对纱灯头里照。那人骑马在轿前,回头不住微微笑。怪不得人爱做媳妇,这个光景委实妙 [4] 350。
古代,迎亲场面不仅隆重热烈,而且规矩和礼仪也非常繁杂。特别是新娘,这一天更是繁忙。首先要沐浴更衣:
梅香烧汤,梅香烧汤,今番洗澡要多用香 [4] 349。
烧就香汤要沐浴,双手忙把房门闭,今晚就要做新人,先要洗净闺女气 [4] 349。
其次要绞脸开眉。新娘沐浴后,要用五彩棉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修齐鬓角,俗称“开脸”。《琴瑟乐》中这样描写开脸礼仪:
急忙把头梳,急忙把头梳,改头绞脸用功夫。戴上新鞦髻,辞了闺女路 [4] 349。
三是上头障面。新娘沐浴开脸后,要梳头化妆,并且从上花轿到入洞房,要盖上红盖头,这叫障面:
洗了身子重洗面,新衫新裤从头换……戴上鞦髻和红箍,自己觉得怪好看 [4] 349。
四是拜堂成亲,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首先要拜天地,其次要拜高堂,最后要夫妻交拜。只有经过拜堂之后,女方才成为男家家族的其中一员。
五是坐床撒帐。新郎、新娘拜堂之后,男女二人相向坐在床上,由夫妇双全、多子多孙的妇女把金钱、杂果、五谷等撒到新郎、新娘的身上和床上,祝福新人百年合好、福寿双全、儿孙满堂。为了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在撒帐时还会请人唱“撒帐歌”。最早的“撒帐之礼”源于西汉武帝迎娶李夫人之时,其目的是祝福祈子。吕程玉《言鲭》记载:“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戒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多子也。” [7]最早的“撒帐歌”见于明朝洪楩所著的《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李翠莲和张郎结婚时,要拜香案,拜诸亲,俱相见毕,有先生念诗赋请新人入房坐床撒帐。撒帐歌的内容大都是祝福祝愿的吉利话,风格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禳妒咒》中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撒帐歌内容:
撒帐东,天丁力士劈蚕丛,春风一度桃花落,从此鸿沟有路通。撒帐南,抱颈双双入画帘,凿井穿渠皆大吉,明年此日产双男。撒帐西,天生一对好夫妻,巫襄夜夜阳台会,临睡常闻报晓鸡。撒帐北,夫妻和好两相随,从此夜夜无空床,偕老双双到一百。撒帐上,小登科后大登科,百年偕老永无殃…… [4] 489。
坐床撒帐之后,婚礼基本结束。但在淄博地区,还有回娘家、住“对月”等风俗。但作者认为,这不应作为婚礼仪式,充其量只能作为新婚的后续活动。
我国婚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相传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是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周代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俗制度。记载周代各种礼节的《仪礼》中,详细记载了整套婚姻仪式制度,并称之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亲、亲迎。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问名,就是女家答应可以议婚后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名字、出生年月日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就是男家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正式缔结婚姻,如卜得凶兆,可能取消二人婚礼;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请期,就是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征求女家的意见;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此后,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婚礼仪式也有变化,但基本上都是在此框架下演变而来。
通过对《琴瑟乐》和《禳妒咒》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淄博地区的婚礼习俗与我国传统的“六礼”婚俗相比,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一是淄博地区的婚姻习俗比较简洁实际。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也串连着“六礼”中的每个程序,但由于“六礼”礼仪过于繁琐,因此在淄博地区就将“问名”和“请期”两个环节分别归到了“缔姻”和“纳征”之中。这种归结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既不失庄重热闹,又比较简洁实用,符合当时普通百姓家庭实际和社会底层实际。二是淄博地区的婚俗更多地倾向于婚姻自主。与我国古代“六礼”不同,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增加了“相看”环节,即男女双方可以当面相见,虽然有的可能是远距离的甚至是比较模糊的相看,但比起早期的仅凭“父母之命”和“媒约之言”就订终身,已是很大的进步。这在男女双方争取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方面,已是迈出了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三是淄博地区的婚俗更趋文明和健康。虽然婚礼中突出了“喜”和“闹”二字,但喜不过分,闹不粗俗。从《琴瑟乐》和《禳妒咒》记叙来看,当时迎亲场面规模宏大,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突出了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而在唱撒帐歌中又掺杂上了大量诙谐打诨的语言,突出了“闹”的特点,非常符合普通百姓的生活企盼和心理实际。虽然在我国自古就有“闹洞房”的风俗,但在蒲松龄的笔下,却没有“闹洞房”的具体描写。这至少说明在当时的淄博地区“闹洞房”风俗还不甚盛兴,而且即使有“闹洞房”的风俗,但也并不突出粗俗,当时“闹”的还是比较文明。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