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时间:2013-08-12 09:4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论文部落 点击次数:

  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对“感性”概念多有论及,而尤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最为集中,感性世界、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活动等概念在该书中都有精妙和独到的分析。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史中的“感性“概念及其内涵后,回归到马克思著作本身,特别是以《手稿》为中心,厘清马克思“感性“概念的主要内涵,并重点分析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感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

  “感性”作为一个与“感觉”密切相关的哲学术语,在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感觉,是指基于人类生理机能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它们通过肉体感官的直接接触,提供了人的认识的大部分来源,但这些知识在未获得理性认可之前,仅仅是粗糙的、暗昧的、不精确的感性认识。

  “感性”的字面含义即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综合性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历代哲学家看来是十分清楚而且必然的。如德谟克利特即认为,“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和这完全不同”。“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1]。如果说因为基于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的缘故,德谟克利特所划分的这两种认识主要是精确程度上的差异,“暗昧的认识”有可能上升为对物质性的原子和虚空的“真实的认识”,那么在全善完美的理念世界笼罩下的柏拉图则将知识断然划分为意见和真理两个部分,二者分别是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他说,在真理的认识中,“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帮忙,单凭理念本身,就可以达到理念”[1]。这里的理念世界的理性就是完全脱离了感性世界,超越了人的感觉认知行为。

  关于“感性”概念本身虽然众说纷纭,但又有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如感性与理性的对峙,感性趋向理性的可能性以及感性世界的可亲近和丰富性等。但这些都只是哲学史中的“感性”,远还没有进入本文所要讨论的美学视野。众所周知,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系统确立起来,并且是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专业论文发表一基石之上。他说:“希腊的哲学家和教会的神学者曾经慎重地区分感性事物与理性事物。显而易见,他们并不把理性同感性事物等量齐观……理性事物应该凭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认识,而感性事物[应该凭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则属于知觉的科学,或美学(Aesthetc)。”[2]由此可见,鲍姆嘉通接受了关于感性和理性的传统划分,并由此提出,关于理性一直以来由逻辑学进行研究,而关于感性的认识却还没有专门学科来加以研究。他提出要建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并命名为“感性学”(美学).

  我们显然没有必要在此重复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性质、对象等等的讨论。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原初的美学理论视野,帮助我们运用美学分析的眼光进入马克思的思想世界,聚焦于“感性”。

  二、感性现实:美学的对象世界

  “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3],马克思在《手稿》中如是说。在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外部的“自然界“,乃是自在自为的、具有规律性的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科学研究都是以这个外在世界为对象的,经过人为的经验活动,打上了人的烙印,才是所谓的对象性的世界,“人的世界”。因此,科学从自然界出发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会认为“关于人的科学”也是以“自然界”为“直接对象”的呢?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这里的“自然界”是有别于完全脱离于人类活动的“自在世界”的。他明确地强调:“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从中产生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3]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别出心裁地以“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界”来加以补充说明,依靠“感性”范畴来打通主体和客体二极,对冷冰冰的“自然界”作出全新的理解。这一思想其实等于是把传统哲学的目光从天上拉回到地上,自然界不再是陌生的和外在的,而是与人自身密切相关。同时,经此一变,研究工业实践活动(如后来其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样),就等于是在研究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问题。

  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感性世界”,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这就要求在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投射到外在的自然界,因为完全脱离了人类活动的自然界以及非感性的抽象世界是不存在的;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实在性同样论证了自然界的实际的“可以通过感官直觉”的“感性”存在。并且由于“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感觉到的、感性的存在,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3]。这就把自然界、个体存在以及社会关系建立在坚定的唯物主义“感性”本体论基础之上。

  但这个“感性世界”何以成为美学的对象世界呢?把马克思意义上的“感性”与美学的相关性揭示出来,人们脑海中无疑会最先想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他的“新感性”说不仅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思潮的一种锐利武器,而且给美学也带来了新的维度——即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对人类“爱欲”的升华,塑造一种具有“新感性”的文明,以期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压抑与扭曲下“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的改造。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尔库塞几乎所有理论乃是对马克思光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新感性”的提出也不例外——它正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感性”的充分理解和借用的基础之上。同时,马尔库塞也是最先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介绍和评价的西方学者之一,认为它的发表“必将成为马克思研究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4],他自己也正是借助这一契机,促使自己的思想发生了进一步的深化,此后,他始终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前线。

  但如同上文所指出的,本文的主要目的,乃是回归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身,下面遂对其“感性”的美学意蕴试作一分析。而马尔库塞对于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吸收,我们在下文中还会适当论及。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