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6 15:4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周芳 点击次数:
苏州小巷里的小楼经常会临街临河,"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风味,伏在半掩着竹帘的木窗上,远处就传来了"阿要买花哇"的阵阵吴侬软语,使人忆起那两句"小楼一夜听春风,深巷明朝卖杏花"。《临街的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时候范碧珍突然从长窗里伸出头来:'姚老师,那钟鼓馔玉是什么意思?'姚大荒从西面窗里探出头来:'简单地说吧,钟鼓馔玉便是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就像昨天晚上在你家喝酒似的。'一老一少哈哈大笑,白发红颜相映成趣。"③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与情趣,然而却在作者的眼里无限大地扩散开来。"窗"在这里成了小巷文化中诗的、美的、宁静的化身。而紧接在下面的则是:"在那林立的高楼之间有一座不大起眼的三层楼……那三楼的临街有十一个钢窗……眼下,那东头的一个钢窗紧闭,里面正在举行一个重要而秘密的会议。"④诗意霎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紧闭的钢窗"、"重要而秘密的会议",充满了商业化和政治化色彩。而最终随着范碧珍的"迁出小巷"和剧本《西施》的被毙,"那临街的十二扇长窗连成一片了,长长的一排很有点气派……只是从此以后两边听不到有人唱戏,东边看不见有人梳头,只看见姚大荒弓这个背,在十二扇窗内从这头踱到那头,像个大袋鼠被关在窗子里。"⑤后者的"窗"扼杀了前者的"窗",宁静淡泊自在的小巷文化遭到了破坏,临街的"窗"不复存在,作者所能做的只是用笔缅怀"白发红颜相映成趣"的意趣和记下这些小人物小事情供人思考。
三、对传统文化逝去的思考
陆文夫对于苏州小巷始终抱着一种喜爱和探索的态度,所以他会在《梦中的天地》里这样真情表露"别着急啊,让我慢慢地往前走"。然而吴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外来事物的渗透和冲击下,传统文化日趋式微。面对着逝去,陆文夫不禁产生了焦虑心理。
苏州饮食文化是苏州文化的一部分,"食物一旦上升为美食,那就成了一种艺术,其功效就不仅仅是疗饥,而是一种出于心理需要的艺术欣赏。"⑥苏州文化以精细为特点,而苏州的美食也不外乎以精细见长。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精细"这一特点,所以出现了《美食家》中老厨师杨中宝教育年轻厨师的那段话"你们的缺点也不少,为什么把活鱼隔夜杀好放在冰箱里?为什么把青菜堆在太阳里?饭店里的东西除掉酒以外,其余的都得讲究新鲜。"⑦烹饪采用工业化方式,破坏菜肴的个性化,这当然也并不限在苏州菜中,各个菜系都陆续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同时,陆文夫在《吃空气》中也谈到了现在的人都欢喜吃"空气",所谓"空气"大指"饭店的装修、精致的餐具、小姐们垂手而立的服务"。于是乎苏州菜在失却精细的同时也不免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陆文夫对此所持的观点是在焦虑的同时更多的是客观和宽容,他用穿透历史的眼睛观察者着事物的发展,深知世界是不断变化和运转的,苏州美食固然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但任何传统都不会一成不变。他期盼在引进外来饮食文化和适应社会生活节奏之时,通过努力,苏州菜不要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就像苏州人的座右铭"勿停格爬",继续踏实、坚韧、耐心、细致地往前走。这些观念陆文夫在《美食家》中通过小说艺术的手法委婉深刻地向读者道来。类似的还有苏州的评弹,较之饮食文化,评弹在苏州的历史毫不逊色。陆文夫的乐观不是没有理由的,《深巷里的琵琶声》在谈及评弹文化日渐没落时结尾处记录下了一位苏州普通母亲的话:"苏州的女孩子应该懂得评弹,就像维也纳的人都懂得钢琴似的。"陆文夫深深地明白"有文化的苏州人不会让她的文化传统在她的土地上消失的"。换一个角度思考,苏州小巷文化中的"小桥流水"、"人文环境"、"勿停格爬"将有利于缓释都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免形成的功利、急进等负面影响。
注释:
①鲁迅.狂人日记[A]//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8.
②范伯群.三论陆文夫[J].文学评论,1986,(1):76.
③④⑤陆文夫.临街的窗[A]//陆文夫文集·第三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460,460,476.
⑥陆文夫.人之于味[A]//陆文夫文集·第四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168.
⑦陆文夫.美食家[A]//陆文夫文集·第二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70.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