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22 14:0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志林南 点击次数:
李商隐诗歌中的雨也有极少数拟人化的描写:
秋应为黄叶,雨不厌青苔。(《寄裴衡》)
青苔一般滋生在背阴的地方,"雨不厌青苔"把雨当主人公来写,可谓新奇之极。
除了以上在诗句中表现雨的地方,李商隐诗歌中径直以"雨"为标题也有不少,以雨的具体形态论,可谓纷繁复杂,既有单以"雨"命名,也有细雨、微雨、滞雨:
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细雨》)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滞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
这些以雨为题的诗歌,凸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达到以景写情的化境。"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显示诗人观察雨前物事之准确;"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以秋池冷、风叶喧、滞雨写惆怅之情,可谓别出一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雨的形态命名的诗歌中,诗句却仅有一例出现"雨"这个字眼,读者依然可以从诗句的铺陈中体会到李商隐"记雨诗"细腻的描写。
(二)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隐"记雨诗"的讽喻之作
李商隐师承杜甫,这已是公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义山近体,辟绩重重,长于讽喻,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稼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李商隐诗歌中少了杜甫之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形象,而个人情感的抒发,咏史诗中讽喻的色彩也强烈了许多。如《茂陵》后两句"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表面上是在写汉武帝,而实则是写唐武宗。以汉代唐,在唐诗中也很常见。在李商隐的诗集中,除了写汉武帝,更多的以"雨"为连接点写的无疑是关于楚襄王、宋玉的典故,诸如:
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席上作》)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二首》其一)
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此首一本题作《天水闲话旧事》)(《楚宫二首》其二)
在李商隐这些诗歌中,"楚天"、"楚雨"、"高唐"、"楚襄王""宋玉"等等代表楚文化的关键词出现频率非常高。例如"楚"字在李商隐诗集中就达24句之多,这还未包括诗歌题目中出现的,且意象指涉都与楚国文化息息相关。
在一些诗句中,"楚"、"高唐"、"襄王"、"宋玉"等这些字眼同时出现: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过楚宫》)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李商隐诗歌风格与战国时宋玉都有一种伤感的气息萦绕其间,李商隐和宋玉都在自己的时代郁郁不得志,两人的风格都有对物象的刻画趋于精细的特征,就使得李商隐对楚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眷恋。
(三)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记雨诗"中的身世之托
李商隐正当盛年之时身陷牛李党争,一身襟抱未曾开,而发于诗歌,这就使得李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情绪,作为诗人自身的面目尤其突出。朱鹤龄认为:"唐至太和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厄塞当途,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计莫若瑶台琼宇,歌筵之间,言之者可无罪,而闻之者足以动。"现实的困厄使得诗人诗风趋向于内心世界的表达,党祸之争又使得这种表达变得晦涩瑰谲。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