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花与雨意象的审美研究(2)
时间:2014-01-18 14:2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金铭 点击次数:
3.感时伤事
"花"与"雨"的意象组合还有表达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空虚之感。南唐后主李煜对此体会最为深刻,他的《浪淘沙》中就表现了自己的悲哀绝望与对昔日帝王生活的眷恋之情。"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梦醒之时只听得帘外寒雨的潺潺之声,春意已阑珊,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颇有大势已去之感,足见词人心中的虚无空寂。此外还有赵佶的《燕山亭见杏花作》: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词人借杏花的盛开和凋零追忆往昔的宫廷生活,流露出愁苦悲观的感情,可谓是"绝笔"之作。
此外,辛弃疾的《摸鱼儿》也有类似意象和情感。词人开篇即写了自己伤春、惜春、怨春的复杂情感,"更能消几番风雨"是词人的哀叹,花儿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摧残了,花落春去,又一年美好时光的流逝,正如同自己年华老去,却已虚度。词人想要留住春天,因而时常怕花儿早开早谢,但即使再有心惜春,却也无力阻挡"落红无数",美好的事物终将会逝去。结合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这种惜春的情感之中也包含着词人对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担心与国运衰亡的忧虑,风雨无情、花也无情,词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已难以实现。
二是乐观之境--经风雨洗礼,反倒清新别致,欣欣向荣
雨的降落,并不是只给花花草草带来摧残,喜雨往往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天骤雨来临的前奏,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表现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之情,不是那些凄婉的伤春别绪之情。前两句"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一片盎然之景。
无独有偶,苏轼《浣溪沙》中"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雨后的道路上翠绿水灵、净而无尘、格外清新,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再如葛长庚《沁园春》:"吹面无寒,沾衣不湿,岂不快哉。正杏花雨嫩,红飞香砌,柳枝风软,绿映芳台。燕似谈禅,莺如演史,犹有海棠连夜开。"词人通过娇艳的杏花、柔软的柳枝、含苞待放的海棠、唧唧喳喳的飞鸟,写出了春雨后的热闹与明快。
三是士大夫之境--淡泊平静,怡然自得
人的情绪总不能大喜大悲,有时会醍醐灌顶,有时会幡然醒悟,有时面对大开大合,却能平平静静地思考人生。苏轼一生命运多舛,然而也就是他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促使他感悟人生、思索人生。词人的伟大之处在于看透人生的苦难,人生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词总能让人感到乐观与豁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词虽简短,但内涵深远。白鹭飞翔,落花流水,清澈的水底,肥嫩的鳜鱼,色彩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穿着"青箬笠""绿蓑衣"的渔夫伫立在"斜风细雨"中,不慌不忙地享受着江南春天那种特有的烟水迷蒙的景象。
客观物象本身是简单的客体,在作家选择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感触与思考时,就被注入了情感,对任一意象的选择与组合都是作家内心审美体验和情感指向的产物。"花"与"雨"的不同组合能够营造出多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呈现独特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