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0 10:3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傅承洲 点击次数:
清朝统治者进军江南后便颁布了薙发令,要求全国官民全部薙发,改从满俗,以此来检验汉人是否真心归顺,执行十分严厉,堪称残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甚至对薙发稍有异议便会带来杀身之祸。而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7]。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他们以死抗争,宁愿断头也不薙发,有的索性落发为僧。李渔虽然没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但对薙发也是不满的,他在被迫薙发之后,写过两首《薙发》诗,其二云:“晓起初闻茉莉香,指拈几朵缀芬芳。遍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残委道旁。”[18](P325)从“一笑揉残委道旁”的行为来看,李渔对薙发是遗憾、无奈的情绪,在严厉推行薙发政策的时候,其诗中表达的倾向已经非常鲜明。乾隆年间禁毁李渔的《笠翁一家言》,《薙发》诗便是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对该诗的态度也证明了李渔所表达的情感倾向。《丁亥守岁》再次提及薙发:“著述年来少,应惭没世称。岂无身后句,难向目前誊。骨立先成鹤,头髡已类僧。每逢除夕酒,感慨易为增。”[19](P103)“骨立先成鹤,头髡已类僧。”这种对满族发型的比喻对清朝统治者来说也是非常刺眼的。
相对诗文而言,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一些在诗文中不便乃至不能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可用小说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位诗文与小说兼擅的作家,李渔深谙其中的奥秘,他在话本创作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痛心,对降清官兵的愤慨。
《生我楼》开篇有两首《望江南》词,词云:“千年劫,偏自我生逢。国破家亡身又辱,不教一事不成空。极狠是天公!”“差一念,悔杀也无功。青冢魂多难觅取,黄泉路窄易相逢。难禁面皮红!”[20](P213)这两首词应是鼎革之时李渔所作。李渔话本中的诗词均为他本人所作,毫无例外。第一首词显然是写明清鼎革对自己的沉重打击,“国破家亡身又辱,不教一事不成空”,其实就是写实,明朝灭亡了,房屋也在战争中被焚毁,自己还被迫薙发受辱,科举仕途的理想也随之破灭。第二首词后悔自己一念之差,未能殉国。这两首词李渔词集《耐歌词》未收,原因很清楚,词中悼念明朝、怨恨清朝的倾向非常明显。写进小说中,李渔还要涂上保护色,编了一段故事:“此词乃闯贼南来之际,有人在大路之旁拾得漳烟少许,此词录于片纸,即闯贼包烟之物也。拾得之人不解文义,仅谓残篇断幅而已。再传而至文人之手,始知为才妇被掳,自悔失身,欲求一死,又虑有腆面目,难见地下之人,进退两难,存亡交阻,故有此悲愤流连之作。玩第二句,有‘国破家亡’一语,不仅是庶民之妻,公卿士大夫之妾,所谓‘黄泉路窄易相逢’者,定是个有家有国的人主。彼时京师未破,料不是先帝所幸之人,非藩王之妃即宗室之妇也。”[21](P213)故事编得漏洞百出,说“彼时京师未破”,哪来“国破家亡”。将话本中自己的诗作说成他人的作品,并不止这一篇小说,《三与楼》开篇有两首诗,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李渔说“这首绝句和这首律诗,乃明朝一位高人为卖楼别产而作。”[22](P37)其实就是李渔自己为卖楼而作,两首诗都收入诗集,绝句见《笠翁诗集》卷三,题为《卖楼徙居旧宅》,律诗见《笠翁诗集》卷二,题为《卖楼》。李渔在明清鼎革之际所填的两首词,因其表达了作者悲愤、绝望的心情,不能公然收入词集,但经过精心伪装还是塞进小说中面世。在《乞儿行好事皇帝做媒人》的入话中,李渔称赞鼎革之际不愿出仕新朝,宁愿做乞丐的文人、官员为忠臣义士:“从来乞丐之中,尽有忠臣义士、文人墨客隐在其中,不可草草看过。至于乱离之后,鼎革之初,乞食的这条路数,竟做了忠臣的牧羊国,义士的采薇山,文人墨客的坑儒漏网之处,凡是有家难奔、无国可归的人,都托足于此。”[23](P282)崇祯末年的忠臣义士,“自从闯贼破了京城,大行皇帝遇变之后,凡是有些血性的男子,除死难之外,都不肯从贼。家亡国破之时,兵荒马乱之际,料想不能丰衣足食,大半都做了乞儿。”[24](P288)他们一不愿意投身流寇,二不愿意出仕新朝,“所以明朝末年的叫化子,都是些有气节、有操守的人。若还没有气节,没有操守,就不能够做官,也投在流贼之中,抢掳财物去了,那里还来叫化?彼时鱼龙混杂,好歹难分,谁知乞丐之中尽有人物。”[25](P289)对于在清兵南下时节望风而逃的文武百官,李渔给予辛辣的嘲讽,而对于靖难殉国的乞丐则是高度赞美。“直到清朝定鼎,大兵南下的时节,文武百官尽皆逃窜,独有叫化子里面死难的最多,可惜不知姓名,难于记载。只有江宁府百川桥下投水自尽的乞儿,做一首靖难的诗,写在桥堍之上,至今脍灸人口。其诗云:三百余年养士朝,一闻国难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26](P289)官员和乞丐在亡国之时的不同选择,显示出他们人格的高下。生活在清朝的李渔,如此这般地评价殉明与降清的文人、官员,比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倾向更为鲜明。
明清鼎革不仅改变了李渔的人生道路,而且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虽然清朝的文网甚严,李渔还是勇敢地将他对明清鼎革的认识与态度比较曲折、隐晦地写进了他的话本之中。准确地解读与评介这类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李渔。
注释:
[1][13]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1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3][4][5][14][15][16][19]李渔:《笠翁诗集》卷一,《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李渔:《笠翁诗集》卷三,《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7][8][9][10][20][21][22]李渔:《十二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12]李渔:《无声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孝经注疏》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孝经类。
[23][24][25][26]李渔:《连城璧》,《李渔全集》第4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