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腾讯发布了面向营销的大数据战略,它将调动腾讯7亿活跃账户数据去服务门户,来打造基于用户社交关系链的“下一代腾讯网”。腾讯将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分辨出用户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等,更准确地向用户推荐合适内容。[11]在这样一个战略中,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活动等看上去与门户平台上内容消费相对分离的行为数据,已成为影响门户网站的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也成为门户网站发展的目标。腾讯的做法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借鉴。
三、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业务发展趋向
在大数据技术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专业媒体需要重新寻找自身的定位,谋求新的价值。而新的定位与新的价值,必将通过业务形态的变革体现。在未来,新闻业务的主要调整方向也许会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趋势预测性新闻和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分量的增加。
以往媒体的选题更多地来源于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公民新闻已在这个方面对专业媒体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如果媒体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上,那么,就有可能在公民新闻难以达到的高度上,来实现媒体价值的重塑。
此外,深度报道仍然会是媒体的主要追求,但与以往建立在个体记者的调查、采访能力基础上的调查性报道不同的是,未来越来越多的深度报道将是数据驱动的,是基于大型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实现的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揭示与解析。
这意味着,媒体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依靠与外部的合作,建立起一个数据积累与分析的常规机制。数据分析师或数据挖掘师这样的职位,也应该成为媒体的一个常设岗位,当然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对已经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更需要提出选题方向和数据采集、处理的方案。无论是对于只习惯文字、图像等思维的传统新闻人,还是只习惯于数据思维的技术人,这都会是新的挑战。进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是未来的必然。
尽管不少媒体已经开设了诸如“精确新闻”这样的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的数据新闻栏目,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将使这类数据新闻栏目面临挑战,它们也需要升级。
(二)数据呈现、分析与解读能力的提高。
大数据时代使数据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是数据的堆积,信息爆炸时代需要的是对信息更明晰的呈现、更准确的分析和更深层的解读。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在国内外的媒体中,信息图表(Infographic)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图表是将数值型和文本型的信息形象化、可视化的一种方式。信息图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呈现数据、提示要点、图解过程、梳理进程、揭示关系、展现情状、整合内容、表达意见、分析解读等。
信息图表使得媒体进入一个新的“读图时代”。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纸质媒体提出的以新闻照片为重点的“读图时代”不同的是,今天的读图时代,更多的是通过信息的视觉化再加工,更好地传达、解释甚至解读信息。信息的视觉化再加工,对于媒体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与能力,要全面提高媒体人在这方面的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新闻生产中跨界合作的增强。
新闻媒体要运用大数据技术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数据的来源、数据分析与加工的技术与人才,以及支持相应数据运行的设备等,无一不给媒体带来新的课题。尽管有实力的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利用外部力量,进行跨界合作,也许是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需要“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也需要大型的数据处理的服务器集群,同样,在这些方面,媒体更多地应该走外部合作的道路。
当然,这也会意味着数据处理的权力将日益集中于相应的硬件与软件服务的提供者那里,这也使得技术对于媒体的制约能力进一步増强。大数据时代不仅意味着机会与挑战,也会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与新的外部制约力量,但无论如何,这是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卜卫.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1).
[2]郑重.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分析[EB/OL].http:〃bizsoft.yesky.com/377/30424377.shtml.
[3]中涛.连线杂志:未来新闻90%以上将为电脑化新闻[EB/0L].http://tech.qq.com/a/20120503/000271.htm.
[4]李明,彦飞.英国《卫报》:Twitte「在骚乱中利大于弊[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1-08-26/18285986351.shtml.
[5]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一一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马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
[6]陈慧稚.研究称网民留言能透露经济趋势"失业"是关键词[N].文汇报,2012-03-30.
[7]王崇旭.大数据大影响[EB/OL].http://www.ifan「.com/134145.
[8]辛苑薇.腾讯玩"大数据”[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