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文献中的三才理论(2)
时间:2013-09-02 13:5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慧杰 点击次数:
农业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因素是“地”。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物质条件,它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因此,栽培作物的种类应根据土地条件来决定,这就叫因地制宜。《吕氏春秋》说:“五种之于地也,必应其类,而蕃息于百倍。”这是说种植五谷必须因地制宜,才能高产丰收,获得百倍于籽种的产量。
农业生产的第三个基本因素是“天”。这里的“天”是指天时,即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就是天时在农业上的运用,必须慎重对待,故称“审时”。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因时制宜,才能获得好收成。我国自古都很重视农业的季节性,历代都有“不违农时”的法令,有所谓“农者,时也”之说。《审时》篇是论述农时的专篇。开篇就说:“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茁。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即不按时伐木,不按时播种,作物成熟了而不及时收获,必然造成天灾。其实这并非天灾,而是人祸。篇中对禾、黍、稻,麻,菽、麦这六种主要粮食作物“得时”和“先时”、“后时”的不同生产效果作了细致的对比。《审时》说“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臬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籽实多,出米率高,品质好,服之耐饥,有益健康,远胜于“失时之稼”。为了强调农时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上农》又从反面加以论证,“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不绝忧唯,必丧其秕;夺之以水事,是谓籥,丧以继乐,四邻来虚;夺之以兵事,是谓厉,祸因胥岁,不举铚艾”。也就是说如果在农忙时动土兴工,就会耽误农时,必有后患,造成农业欠收;如果在农忙时去兴修水利,实际是一种冒险行动,若不知其险,反以为功,则必因饥谨而引来邻国的侵犯;如果放下农业而从事征战,导致全年无收,则必将大祸临头。如此“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任地》也从反面加以阐述农时的重要性,说“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下也。”不懂农事的人,耕、种、管理不是过早,就是过迟。对最好的农时不予重视,农时已过,还以为是良时,这只能算是下策了。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