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是指官学以外的各种私人讲学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学术思想,弥补官学的不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给我们更为普及的教育。两宋时期,由于战乱,政局不稳,私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许多名师硕儒讲学于民间,成绩卓著。
一、宋代私学的生成原因
第一,宋初官学不振。北宋在公元960年建立之后,推行尊也崇儒的政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实行“以文制军”的政策,奠定了“兴文教,抑武事”方针的基础,形成文治局面。因此宋初三朝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鼓励士人读书学文,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就是大力宣扬读书学文极端重要性和好处无比的典型材料,他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勒向窗前读”。①因此在这种“列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宋朝重视科举,提倡兴学。但另一方面,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对南唐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宋太祖去世当年,对北汉的战争持续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朝廷提倡文治,却没有精力和财力大规模地去创建州县地方官学,同时,唐代遗留下来的各地孔庙作为地方仅有的文教设施,经过唐未五代数十年的战乱破坏,也已经是荡然无存,因此,私学就填充了这个文化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巨大空白,北宋《泾阳县重修孔子庙记》对泾阳县官学不振情况下的私学状况所作的描述,颇具普遍性:“泾阳庙学其衰也久矣,栖栖乎塑像之居,卑陋乎行礼之舍,虽二时之有释奠,神之格思未敢信也。先生这待问何所布席?朋友之文会何所投笈?遂使哦冠而长者,去而就境外之傅;总角之幼者,分徒裂居,或假观于佛官,或开户于委巷。”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初期官学不振、私学兴旺的状况。
第二,一些民间学者以教书收取学费作为谋生之计。由于宋代奉行尚文贱武的政策,激发了一般的寒俊子弟读书仕进的热情,但由于官学的养士名额有限,因此,一些水平较高的私学就受到士子的欢迎,得以由此收取一定的束修学费作为谋生之计。例如:宋初洛阳隐士种放,隐居终南山“以讲习为业,从学有众,得束修以养母。”③开封名儒王昭素“常聚徒教授以自给”。④宋初文坛名士苏舜钦在仕途坎坷,退出官场之后,也以商贾教学谋生,他自称:“廪禄所入,不足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得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自以所学教后生,作商贾于世,必未至饿死。”⑤宋代著名学者以民间讲学为生计之道非常普遍,这就成为宋代私学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理学家的讲学活动。理学思潮渐起于北宋仁宗朝后期,理学家在传播自己学说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推动了宋代私学的发展。例如,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在仁宗朝后期讲学于江西;张载讲学于关中,后至开封,由此发端了理学诸派中的关学;二程居洛阳讲学,开创了洛学一
派。南宋发表论文理学家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晚年虽遭贬斥,仍创精舍以读书讲学为乐。陆九渊居乡讲学,“学者辐辏,每开讲席,户外履满,(耆)老扶仗观听”。⑥所以许多理学家活跃于宋代私学当中,使得私学即使在战乱期间也能待续不衰。由于理学的传播,使得两宋私学的历史关系也更为密切,理学师门传承的主线也明显地贯穿于两宋私学的发展之中。
第四,宋代统治者对私学采取开明态度。宋代私学得到朝廷的积极赞助或默许,既允许独立自主授徒讲学,又尽可能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注意吸取和推广私学教育的经验,运用于官学教育之中,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在不触犯统治者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即使私学教育家和当权者意见相左,朝廷也往往出面保护学者,有时竟三番五次地挽留失意学者,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都有曲折的经历,又都受到最高统治者应有的尊崇和礼遇。这也是宋代私学教育得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宋代私学的特点
第一,宋代私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经史之学或科举的利禄之学。宋代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着深浅和高低的不同。初浅者,如一般的村塾,只是讲授一些启蒙性质的读写知识。水平较高的私学,则以讲经学义理和科举之学为主。宋代私学经历了一个从科举之学到经义和治世之学,再由经义、治世之学到性理之学的演变过程。宋初私人讲学主要是围绕科举考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活动的。如戚同文、种放、王昭素等,或精通九经,或精通礼仪之学,大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学生科举考试及第的人数较多,而声名远扬,师门鼎盛。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弊端日益显露,私学出现了不依附科举、讲求纯粹的经义之学或经世实学的倾向。
第二,宋代书院的繁荣。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人才和宣传儒家思想的需要,对书院的发展加以鼓励。书院是高级私学,是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它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书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都曾先后得到朝廷的赐书和赐额。宋代书院的职能以教育为主,但同时也继承了唐代书院的读书、藏书的传统,宋初是书院发展兴盛时期,但未能一直持续下去,北宋自庆历之后百余年间,书院呈沉寂状态,书院的勃兴是在宋高宗南渡以后,至理宗朝达到极盛,书院对宋代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诸如面向下层办学,打破生员身份性限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及开放办学等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使宋代教育呈现繁荣的局面。
第三,宋代私学蒙学化。中国古代的蒙养教育,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相当于普通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比一般小学教育的含义更为广泛。宋代私学蒙学教育主要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向善背恶,去彼取此。”以及保养性真,即要保养良知良能,使其不被后天物欲所侵而失去本色。这时期的蒙学教材也大量涌现,呈现专门化,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蒙养教材。如伦理道德类启蒙教材,主要有朱熹的《小学》、《训蒙诗》,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的《童蒙训》等;博物类启蒙教材,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和王应麟的《小学绀珠》;家庭训诫类启蒙教材,如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家范》及叶梦得的《石林家训》。宋代蒙学教材虽然粗浅通俗,但却多由著名学者宗师执笔,并注重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播,涉及范围广,反映了宋代良好的蒙学教育传统。
宋代私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宋代程朱的理学思想,南宋叶陈的事功学派都是通过私学讲学来传播的,不仅为宋代学术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 《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上》
[4] 《宋史》卷四三一《儒林传一》
[5] 苏舜钦.苏舜钦集拾遗·与欧阳公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
[7] 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 耐德翁.都城纪胜[M].扬州诗局重刊栋亭藏本
[9] 《宾退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