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镜中虚幻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探讨

时间:2016-07-04 08:4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宁 孙佳路 点击次数:

  [摘要]镜子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当它作为道具出现在德国电影中时,时常揭示出影片的隐含意义。本文通过对《寂寞芳心》《三姐妹》和《时日》三部经典电影中镜子镜头的分析,发现剧中人物通常经历着生活的困惑、情感的压力、内心的挣扎,在潜意识的驱动下频繁产生幻觉并浮现于镜中,打碎伪装的表面平静,并在“本我”的力量强大到“自我”无法掌控的情况下产生“分身”的假象。这不仅形成了德国电影镜子镜头独树一帜的特点,还建立了一座电影和精神分析学相互结合的必要桥梁。

  [关键词]德国电影;镜中虚幻;隐含意义;分身

  德国具有悠久的电影历史,是电影文化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从无声电影的辉煌阶段,走向战后的低谷时期,又经过漫长的复兴过程,最终蜚声国际影坛。新德国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复兴阶段兴起的电影运动,本文分析的《寂寞芳心》(FontaneEffiBriest)和《三姐妹》(SchwesternoderdieBalancedesGlücks)分别出自于该流派代表人物宁那·华纳·法斯宾德(RainerWernerFassbinder)和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vonTrotta)之手。而另一部电影《时日》(IndenTaghinein)则是21世纪初涌现的柏林学派的导演玛利亚·斯派特(MariaSpeth)的作品。这两个电影流派相隔几十年,其电影主题与拍摄风格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之所以将这三部影片放在一起研究,意在指出它们作为不同年代的德国电影代表作在镜子镜头的运用上的高度相似性,同时也说明德国文化的传承延续在电影中的体现。

  一、《寂寞芳心》中镜子镜头的深层含义

  《寂寞芳心》是宁那·华纳·法斯宾德的经典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段父母包办的不幸福婚姻。影片中频繁出现的镜子镜头,是该片的重要特点之一。

  卡娅·丝而薇曼(KajaSilverman)在她的著作《边缘的男性主体性》中分析了法斯宾德电影中的镜子镜头:“在拍摄过程中,法斯宾德在每一个可以想象的接合之处强调虚构性,使得主体的身份变质。因此,他从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去拍摄角色在镜子中的反射镜头,而不是展现角色本身。而且,他几乎强制性地透过窗户来拍摄,仿佛他情愿拒绝任何通过摄影机的监视来直接接近客体的可能性。”[1]安娜·库恩(AnnaK.Kuhn)在分析《寂寞芳心》时指出,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很少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他们情愿与镜子中的自己说话。[2]

  影片开头便展现了年轻貌美的女主角艾菲与她的未婚夫——年长她二十几岁的普鲁士官员殷施伯爵相见的场景。艾菲从楼梯上走下来会见殷施伯爵,影片通过一面镜子来展现这个镜头,并非是直接拍摄。镜头中道具的使用有趣且含义丰富。画面右侧靠在墙上的深色柜子具有“被困”的象征意义,给人以窒息的视觉感受。紧闭的柜门正对着艾菲的前胸,好似一个足够大的木盒困住艾菲的婚后生活,使其失去自由,而殷施伯爵却背对着这封闭的空间,意味着他终将逃出这无味的婚姻,同时也表明,这段婚姻由他做主。另外,画面的前景部分展现了一个圆形的玻璃容器,这个道具同样具有和紧闭的柜子相似的困住女主角的隐含意义,同时,它还传达出,尽管玻璃容器是透明的,但它就好像一个透明的笼子,允许女主角观看外面的天空,却不准她踏出一步。

  这个镜头借助镜子来拍摄,还体现出幻想之意。艾菲幻想中的美满婚姻与她的现实生活完全相反,尽管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但她仍旧愿意做一个暂时的美梦。这个镜头也会使观众产生幻觉。观众只能看到镜子中展现的房间狭窄的一部分,导演甚至冒着图像在反射的情况下变形和呈现分散的微光的危险,来描绘观众所能看到的视像。在镜头的边界亦被缩小的情况下,仿佛镜头是透明也是不透明的,光线是直射也是反射的,这种幻觉同时出现在这个镜头当中,以此来扰乱观众的视线,使观众产生错觉,分不清楚现实与假象。这正是法斯宾德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之间的表面伪装,他通过镜子向观众展现。这对夫妻之间虚假的和谐与表面的礼貌并没有给他们的婚姻带来实质性的改善,相反,这个镜头不仅表现了幻觉的映象,也讽刺了这对夫妻真实的婚姻生活。

  二、镜子的恐惧力量在《三姐妹》中的呈现

  《三姐妹》是玛格雷特·冯·特洛塔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讲述的是三个女性之间的爱与恨,其中镜子镜头的运用不仅揭示出影片的隐含意义,而且传递出恐惧的力量。

  妹妹安娜自杀后,姐姐玛利亚受到沉重打击,然而,虽然玛利亚备觉亏欠安娜,但是,她仍旧不能读懂妹妹的内心感受,不能理解妹妹的自杀行为,她仍然认为自己对妹妹的爱护与管教并无半点不妥之处。可是,她时常被妹妹的灵魂折磨,幻觉中甚至看见自己倒在血泊中,而安娜却在一旁含泪微笑。影片中有一处镜子镜头表现的就是玛利亚的幻觉。玛利亚来到一面镜子跟前,朝镜子望去,看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一个穿衣打扮和自己很像的女人的背影。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电影,然而,镜子中看不到自己的脸,这足以传递出镜子的恐惧力量。接下来,镜中的女人渐渐向后转头,露出半张脸,斜视着玛利亚,原来那女人正是安娜。随后,安娜又将脸渐渐转回。玛利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但其实这正是她内心的惶恐与悲愤在作祟,也是她心中疑惑的真实写照。

  这个镜子镜头正是体现出德国文化中神秘学的词汇“分身”①,它经常出现在玛格雷特·冯·特洛塔的影片当中。雷纳特·黑尔(RenateHehr)认为,在玛格雷特·冯·特洛塔的作品中,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在对峙时往往能够激发出个体的潜能,这种循环反复的主题正是“分身”的艺术再现。[3]导演认为,她能够看见角色所体现的二元性,并提出,认清自己的另一面非常重要,因此,她经常使用“分身”作为影片的主题,而且,在二元对立的片段中,经常出现镜子镜头。[4]而这镜中“分身”的现象,正是体现了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拉康认为:“镜中形象显然是可见世界的门槛,如果我们信从自身躯体的意象在幻觉和在梦境中表现的镜面形态的话,不管这是关系到自己的特征甚至缺陷或者客观反映也好,还是假如我们注意到镜子在替身再现中的作用的话也好。”[5]玛利亚在镜中看到的异体,正是她幻觉的体现,而此刻,她坚信这幻觉是真实存在的,这又体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中提出的“自我”的概念。[6]玛利亚的潜意识引导她看不见真实的自己,而是脑海中萦绕不去的妹妹的脸庞。这便是潜伏在玛利亚心中不被她的意识所知的隐藏活动,而潜意识的能动作用打破她时常伪装的平静心态,促使她将“本我”的疑虑投射于可见世界当中。“分身”,便是镜中幻觉的视觉呈现。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