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应用(2)
时间:2017-10-09 15:4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沈丰丰 点击次数:
1.3 评估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舒张末期流速(Vd)和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时间的发生状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Vd、Vs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进行分析,用(x±s)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变血管Vd、Vs对比分析
在治疗后,介入治疗组Vd、Vs均显著的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状况对比分析
单独药物治疗组中,有7例(16.28%)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5例(11.63%)患者出现脑梗死,有12例(27.91%)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介入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4.65%)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3例(6.98%)患者出现脑梗死,有5例(11.63%)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介入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单独药物治疗组(χ2=6.284,P<0.05)。
3 讨论
介入治疗为最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治疗技术,其能够迅速的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中的微循环,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5-6]。介入治疗是在阻塞血管中放置支架,将血管直接开通,使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快速恢复正常,从而实现快速缓解患者脑缺血症状的临床效果;造影技术能够确切的对血管梗阻状况和阻塞位置进行定位分析,能够有效准确地再通血管[7-8]。
该文的研究表明,介入治疗组患者Vd、Vs显著降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学者吴水平[5]的研究表明,介入治疗能够显著的提高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生存质量,其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因颅内斑块脱落引发的栓塞,以改善患者脑灌注的压力。另外,该文的研究还发现,介入治疗组中有5例(11.63%)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显著的低于单独药物治疗(27.91%)(P<0.05);学者吴水平[5]的研究发现,介入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为13.33%,单独药物治疗发生率为28.33%,这与该文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长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斌,金林,张冬子,等.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6):1131-1134.
[2] 杨一帆,曾仲,高励志.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564.
[3] 宋波,雷蕾,张家伟,等.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12(4):90-93.
[4] 唐啸,谭伟,柯要军,等.经皮腔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2):147-149.
[5] 吴水平.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308-311.
[6] 赵颖,赵连东,邹文卫,等.308例脑动脉狭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2):310.
[7] Ha M, Choi CH, Lee JI, et al. The Efficacy of Single Barrel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 in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Ischemic-type Moyamoya Disease [J]. J Cerebrovasc Endovasc Neurosurg, 2016, 18(3): 239-246.
[8] 程瓊,庄文锦,李云飞,等.血清MMP-8、IL-6表达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6):7088-7090,7097.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