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23 10:5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钱璐 点击次数: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在降低运营成本、改进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近年来许多地方的民营公交陷入困境,于是对于公交市场化改革争议不断。本文利用1994年-2006年上海公交系统的样本数据,对公交系统的11个衡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降维,得出运行效果(effectiveness)、运营效率(efficiency)以及综合表现(overallperformance)这3个主成分,并且进一步计算13年以来这三个主成分的得分以观察其变化趋势,客观反映上海公交系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前后的变化。由此借鉴上海公交系统改革的经验教训为国内其它城市公交行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得出政府监管下有限度的竞争机制是保证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交通;民营化;主成分分析;政府职能
前言
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我国公共交通企业一直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的模式,长期处于劳动生产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的公交企业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以上海图1上海公交总公司1987-1994年亏损额为例,公交总公司从1987年开始亏损,且逐年增加,至1994年底亏损近8亿元。
随后,各地方政府针对公交企业经营不善的状况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使产权形式多样化,一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市场开始显示勃勃生机。其中,上海公交行业经过1996年及2000年两次大规模整合及公交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了巴士、强生、大众、交通投资四个具有一定区域性的公交集团,公交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同时,各公交营运公司经营业绩也由过去的亏损几千万元到微亏、甚至盈利。
但是并非所有公交民营化的探索都能成功,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尝试公交市场化改革的城市,如今大多举步维艰。
于是,民营化作为解决公交行业困境的方法开始受到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一段不该走的弯路”。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疑问,通过对上海公交改革前后公交系统运营效率与业绩的比较来探究民营化对其运营的影响。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公交系统的运营表现进行评价,并通过借鉴上海公交系统改革的途径为国内其它城市的公交改革提供建议。
一、文献回顾
国内有许多文献都对公共交通民营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陈雪明(2003)通过参考美国城市公交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分析了引入民间资本的优点以及确保民营化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混合型私营化模式,实行在政府管制下的有限度竞争。匡晓慧(2007)通过对公交行业性质及现状的研究,阐述该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垄断程度、一体化程度及政府监管难度方面对各种市场化改革模式进行比较,提出市场化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入促进效率的市场竞争。国内文献对于公交民营化问题的理论背景分析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但是对于公交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后运营效率是否确实能够提高缺乏具体可信的衡量指标。张林、孙有望(2004)对上海公交1996年产权改革前后的客运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比较数据包括客运量、车辆数、公司盈利状况等,得出市场化改革为公交市场带来新气象。但是由于用于比较的数据均是未经调整的原始数据,且没有排除外部因素对系统运营的影响,单纯认为所有制变化带来效率的提高比较武断。所以根据一个城市公交市场的特点及其运营目标来设计一套全面的衡量指标、并且通过控制其它因素来衡量民营化对公交系统的影响程度,在国内来说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国外文献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及计量工具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Filippini&Prioni(2003)通过5年时间(1991-1995)对瑞士34个私有、公有及混合所有制的公交公司进行观察,利用观察到的数据估计得到一个超越对数成本模型(translogcostmodel),检验所有制结构对公交运营成本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私有公司比公有企业产生更低的运营成本。PatrickS.Mccarthy&MatthewKarlaftis(1997)利用印第安纳11个公交公司12年(1983-1994)的数据及主因素分析法对最初的34个指标进行筛选,根据经筛选后留下的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组成4个能够较好地描述公交系统运营情况的因素(factor)。基于各因素的得分,作者对11个公交公司在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排序,发现在某个方面表现较好的公司,在其它几方面的因素分数也较高。同时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及多元回归的方式得到所有制结构对各因素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尽管国外文献在实证研究方面收获很大,但是中国的公交民营化问题还未有外国学者涉足。因此本文将借鉴现有国内外文献的成果,在以下几方面对前人的研究做一些补充:1)根据上海公交系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设计一套初始衡量指标;2)利用主因素分析法对上海1994年-2006年公交系统的11个初始指标进行筛选,得出一组主要因素,根据各年的因素分数观察上海公交改革前后在各方面的变化趋势。
二、理论分析及模型设置
1.公交民营化的理论可行性
公交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网络型自然垄断产业,具有平均成本劣加性的特点,单个企业的利润会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而下降。因此传统观点反对进行公交民营化而选择国有公交企业独家经营的方式。
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分工的扩大,研究发现可以对包括公交在内的网络型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纵向拆分,将其经营活动分解为网络部分和网上部分。其中的网络业务部分是公交线路,这部分活动因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而需要统一规划来体现出其整体效率和效益。而其网上业务部分则是行驶在各线路上的车辆,这部分业务活动不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应当引入竞争。
同时根据公共经济学原理,城市公交属于准公共物品。从消费的排他性看,其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可以实行市场化经营。而政府的主要责任则应是加强对公共交通市场的监管。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作为一种公益产品,公共交通同样可以通过市场经营和政府监管的方式得以实现。
2.主成分分析法简要介绍及模型设置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