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经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3-11-14 13:3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沈思 点击次数:
2013年6月,一场由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所引发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资本市场。6月24日、25日,仅仅两天时间,这场风暴就从沪深两市卷走了以万亿计的市值。其实早在6月6日,微博等自媒体即传出银行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但并未引起大的关注。而19日、20日两天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再一次全线飙升,利率大幅上升至13.44%,创历史新高。这种情况经各类媒体的渲染,紧张情绪迅速蔓延。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纷纷设置专题报道,传统财经纸媒连夜赶制专版专刊,都市类报纸也纷纷加入这场“钱荒”报道。在微博和其他一些财经社区,除了一些媒体的官方账号之外,许多用户也纷纷以短评或长微博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钱荒”一词,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在大小媒体上。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从6月17日至27日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直接言及“钱荒”一词的新闻报道及网载文章,超过9万篇次;在新浪平台上,提到这个词的微博更是多达56万条。[1]而22日、23日两天,中国工商银行因系统升级多地银行卡不能取现,亦被拿来与“钱荒”作联想,微博平台疯传“钱荒”一词。
境外媒体也在此时开始报道“钱荒”,德国《南德意志报》6月22日报道中国银行业出现“钱荒”,《法兰克福汇报》22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金融市场笼罩紧张气氛》。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则以《中国稍缓信贷紧缩,但钱荒仍受关注》为题,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布了题为《向中国酝酿中的金融危机说hello》的专题,等等。[2]经过各类媒体对“钱荒”的炒作报道,资本市场紧张而悲观的情绪在股市上充分地表现出来,6月24日、25日中国股市大跌两日。
纵观此次“钱荒”风波,虽然有一些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发布专题报道来澄清此次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但这样理性的声音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正面效果。此前连篇累牍的悲观报道和微博平台上关于“钱荒”的炒作报道使得此次“钱荒”风波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并使外媒纷纷借题发挥,唱衰中国经济,大大损害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经济发展,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我国财经报道的一些思考。虽然此次“钱荒”风波只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次事件,但从中还是可以发现我国的财经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经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财经报道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可以说现在的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而已经与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及百姓的日常生活等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健康与否,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人们对政府、对社会、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因而,反映经济政策、经济事件、经济生活的财经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财经报道也不再是单纯的财经报道,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经济状况的判断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从而间接地影响着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社会的稳定。此次“钱荒”报道,一些媒体就没有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宣传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积极的一面,提振市场信心,而是跟风炒作“钱荒”,渲染市场悲观情绪,致使谣言四起,民众恐慌,外媒乘机大做文章。作为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经济日报》于6月22日在头版发表《“钱荒”的背后》评论一篇,6月25日在头版发表《央行稳健解读“钱荒”》文章一篇。[3]这两篇文章都详细解释了“钱荒”发生的原因,对央行的强硬货币政策进行了正确解读,旨在对舆论进行引导。但是在自媒体85万条“钱荒”负面信息的夹击下,《经济日报》的这两篇文章略显声势微弱。舆论引导的乏力迫使受众转移至网络或微博、微信等媒体获取信息,一些谣言流言乘机四起。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说过一句话“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由此可见,越是在面对这样的经济问题时,我们的媒体越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多发表提振市场信心的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新闻媒体在提供舆论保障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财经报道一定要做到对内安民心,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外保持国家安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形象,促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些财经报道缺乏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解读及对国家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