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成本分析
时间:2013-11-20 10:2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吴昀科 点击次数:
摘要:货币政策目标应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和条件约束不同而有所调整。为了应对危机后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我国确定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然而四个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是存在冲突的,实现物价稳定目标必然要以牺牲其他目标作为成本。如何正确选择货币政策目标,并在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产生的问题给予解决,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通货膨胀内部均衡
一、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及原因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为了阻止经济下滑,采取了经济刺激方案来救市,但是过多的货币刺激却引发了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以及其他三个目标又该如何选择和实现成为我国的一个主题。
(一)内部均衡目标优于外部均衡目标
由于内部均衡是外部均衡实现的基础,国内经济若出现高通胀或萧条的情况,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外部均衡的实现。同时,外部经济失衡又相反加剧内部经济失衡。而即使在内部失衡的情况下,外部均衡至多也是暂时的。从长期看,国内物价的上涨必然导致汇率不稳定,而总需求不足会导致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入的减少,结果都将造成外部再次失衡。所以,对于我国来讲,应该在内部均衡的前提下追求外部均衡,而不能为了外部均衡去牺牲内部均衡。
1.外部失衡影响内部均衡。
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增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国内物价上涨水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的两大增长来源。M2/名义GDP代表的是社会实际货币供应量占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用名义GDP的值衡量)的比重。如图,从2008-2010年,这一比值都在持续、显著增加。相比于美国的低比值,我国高比值及比值持续上升意味着有过多的资金滞留在流通领域中,未能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产生作用,形成过剩的流动性资金。货币供给超过实物的商品供给,就会导致物价上涨或者资产泡沫。从图2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和价格消费指数受金融危机影响后,2009年的CPI指数陡然下降,我国迅速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经济,从而使CPI指数在2009年开始不断上升。
2.外部均衡难以实现的根源是制度因素。
(1)人民币汇率制度导致外汇购买增加。由于我国人民币实行结售汇政策,出口企业在收到外汇时必须到银行结汇,导致银行外汇数量增加。银行为保持头寸,手中外汇若有盈余,则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大量的外汇抛售导致人民币与外汇供求的失衡,产生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我国目前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买进大量外汇,形成外汇占款。同时,在市场上抛售人民币,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于是,通过货币供给的乘数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大了国内货币供给量。
(2)外汇管理体制加剧外汇储备。1994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还处在很有限的水平以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1994年1月1日成功施行以汇率并轨和银行结售汇制为主要内容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连年迅速增长。自2005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2012年9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291万亿美元。外汇的剧增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盈余,我国国际收支的盈余再次使我国物价上涨,陷入了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因此,我国应寻找突破口,阻止这种循环。
(二)内部均衡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
1.经济增长受通货膨胀制约。物价的上升,一方面来自于内部需求扩张政策带来的货币投放量增加;另一方面来自于美国QE3(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投放量激增,加剧了本国的通货膨胀。从货币政策各目标的现状环境看,现在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虽然合理的通货膨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长期的通货膨胀已经制约经济的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季度数据。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