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8 14:4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栾甫贵 点击次数:
道德作为立人之本,是人类社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职业道德更是受到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有目共睹。可惜的是,在我们会计学教育过程中,很少涉及这些内容,一是认为《基础会计》中有专门内容,二是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是在参加工作后的会计实际工作中体现、检验出来的,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中无法检验,甚至有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不是讲的、而是做的。其实,道德、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长期的熏陶、修养的结果,了解会计中的道德内容、道德风险点及其控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信念、做人信念、做事信念、提高育人水平,无疑大有帮助。
(二)会计教育理念的改进及应用
1.强化后果理念
会计制度中任何一项规则、会计政策选择的变化,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管理后果、社会后果。因此我们在讲授专业课时,应力求引导同学的“后果”意识,指引其会计职业判断的思路、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例如,我国关于债务重组收益的会计规则经历了两次截然相反的规范:1999年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上市公司利用这一规则进行债务重组收益计量方面的操纵,甚至虚构债务重组业务以达到增加当期利润之目的。鉴于这一问题,2001年实施了修改后的该准则规定,有关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营业外收入而是计入资本公积,这一规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左,但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债务重组准则的这些修订无疑是依据相关经济后果、管理后果、社会后果作出的调整,而2007年又恢复到1999年的规定,则是基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及法律后果的要求。又如,某项费用支出金额较大且受益期在一年以内,我们可以选择待摊或预提的方式处理,如果预提或待摊的期限跨年度,将对前后各年度的损益产生如下影响:如果采用预提方式,在费用支付前将增加费用、降低利润、减少所得税、降低每股净收益、提高市盈率、降低企业投资价值和筹资能力、降低企业绩效、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甚至促使上市公司ST或退市;如果采用待摊方式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2.强化解惑理念
解惑教育是解决“为什么”的重要途径,善于解惑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多“为什么”的思考和追求造就了伟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苹果自树上坠落的“为什么”产生了牛顿定律,水壶盖被沸水顶起的“为什么”产生了蒸汽机,星系之间不断远离的“为什么”产生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如此不一而足。会计规则及其变迁的“为什么”同样产生了许多神奇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不断完善而指导会计实践的进步和繁荣。例如,20世纪30年代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基于为什么没有可资参考的会计规则的思考,引发了后来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立和运作,并最终形成了在全球具有权威性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世纪80年代爆发于美国的信贷危机,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掩盖了“问题贷款”、不能及时反映相关市场风险的思考,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形成了系列公允价值理论与计量方法。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中取消了应用几十年的单价标准,给实际工作部门的会计判断带来了较大困难,但这一变革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因为企业的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列入固定资产核算的标准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原来单价2000元的标准对于服装厂显然过高、对于石油勘探业显然过低;又如,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应以付款总额折现后的现值入账,现值与应付款总额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期摊销,这一规则似乎人为减少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实际上这一规则恰恰反映了客观性的要求,因为资产的使用价值并不会因为付款期限的长短而有所增减,现值与应付款总额的差额正是反映了该项资产的融资费用。
3.强化原理理念
一般而言,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基本规律。现在会计学本科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支离破碎、缺乏整体认识,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会计学知识的原理教育。
任何会计规则都是一定会计原理的体现,原理理念就是要建立因果思维、系统思维,从而完整、准确理解会计知识,实现对会计知识的个体到整体的跨越、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现象到本质的跨越。例如,长期股权投资日常核算中,要求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采用权益法;具有控制权或投资份额较小而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采用成本法。而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属于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具有控制权的投资,一律采用权益法。这一规则变化的原理在于,我国的母公司通常是非上市公司、子公司属于上市公司,2001年的规则下产生了一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预分股利、上市的子公司不派现,进而引起母公司从上市公司长期借款而不还的问题,其源头在于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情况下,投资方按照享有被投资方实现的净利润调整其投资收益,如果改按成本法核算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同时引起了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前需要将原来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以便进行合并抵消。这里所隐含的一系列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原理,需要理出相应头绪,形成一个原理脉络,进而形成系统、整体概念。
4.强化动态理念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在讲解相关会计规则时,面对静态、结合动态,是理解会计规则精髓、变化规律、变化方向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动态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账务处理,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两则两制”的会计制度规定,收到股利时确认为投资收益,被投资方无力支付时不作账务处理;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和2007年实施的会计准则规定,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部分冲减投资;2009年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确认享有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可见,1993年的规定遵循了收付实现制,2001年的规定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并遵照配比关系、因果关系进行了投资收益的确认,而2009年的规定不再区分投资前和投资后的投资收益,增强了确认和计量的可靠性、可操作性。
5.强化质疑理念
质疑也即逆向,为什么是这样、不这样会怎样、应该怎样?质疑理念需要建立发散思维、文化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质疑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成就感和创新能力。上述谈到的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单价标准的取消、投资收益确认和计量的变化等都是质疑的结果。再如,我国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合并与非同一控制合并,进而产生了合并计价与会计处理、合并报表的编制种类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实际上,同一控制合并中的合并双方都是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行为能力,受公司法的约束,其会计处理与公司法的规定相悖,剥夺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也不利于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取消同一控制合并类别、统一采用购买法合并,无论是理论角度、实务角度,还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角度,都是大势所趋。
6.强化德育理念
“智商高、情商低”是社会对很多大学生的评价。其实这里的“情商低”很大程度上是“德”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案例、课程内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诚信、清廉等方面的直接和间接教育,主要的德育点如:货币资金收支、存货收发、有价证券购售、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确认、负债的形成与偿还、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损益的确认与分配、财务报表的编报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如下德育方式:历史成本与个人成就,公允价值与世界看法,货币资金与人生追求,有价证券与金钱崇拜,存货收发与诚信做人,固定资产与生命价值,无形资产与品德价值,负债的履行与感恩,损益与公平,财务报表的编报与合作等。
上述建议中,德育是灵魂,原理是基础,解惑是重心,后果是延伸,动态是方法,质疑是升华。例如,在货币资金核算的讲授中,正确引导对金钱的认识,讲解货币资金分类及其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说明为什么不同类别货币资金的核算要求不同以及为什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一个报表项目,引申货币资金核算方法、管理制度不同将产生的相关后果,通过历史回顾介绍不同会计制度中有关货币资金核算的变迁及缘由,指出现行货币资金核算与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便充分把握相关内容的会计、经济、管理、文化、道德、后果等方面的含义。
在上述会计教育理念基础上,可以构建会计学的“辐射性教学模式”,即以会计专业课程为立足点,引入、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思维,进而在授课中着力培养学生对该专业辐射思维、创新思维、外部性思维的教学模式。这里的辐射性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辐射、比较、融合、应用(可称为对外辐射教学模式),二是本专业内部相关知识的联系、融合、层级递进与升华(可称为对内辐射教学模式)。当然,在目前学生课业压力较大、课时较少情况下,在课堂上全面贯彻实施上述理念存在较大的困难。对此,建议课堂中重点集中在难点、疑点、后果方面,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求知欲望、后果意识、思考习惯,以期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