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10 09: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丽雅 点击次数:
摘要:为教师的设计并不等于为学生的设计,教师的意志并不代表学生的意志。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应该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给学生的思维松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关键词:开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少国人听说过这样一个调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的孩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曾说: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更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把所有的小孩进来加工成一样的再送出去。这样的话,在作为教师的我听来,有些可悲又可气,但是不得不承认是一语中的。就作文来说,许多教师自有一套评价标准,而且是唯一的,如果做不到“文章开头要煽情,文章最后还得有升华,得体现中心思想”,那么作文的分数就肯定高不了。想象力可贵,但考试分数更重要。谁舍得让自己的孩子一味地在想象力中徜徉,而却得较低的分数,上不好的学校?单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摧残。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但“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都是,比如考试唯一的正确答案,唯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僵化的评价体系,如学术评价等,或只认论文数量等等,凡此种种,其实都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和创新。
教师的设计并不等于为学生的设计,教师的意志并不代表学生的意志。孩子的想象力很可贵,我们应该培育它,而不是扼杀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呢?对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
一、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提高教学的效率
1.研究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识字(一)第三课《在家里》一共才三句话:“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将口语交际渗入到识字课堂的教学中,虽然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上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在对话与交流间,让那些在家中没有做过一点点事情的孩子也知道平日里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2.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平日里,我们都提倡让书香伴着孩子成长,其实这句话更应该送给教师自己——只有多阅读,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在带给学生新知识的同时,也能给学生不同的快乐体验。
3.因“课”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教师要因时而动,创造性地改进语文教学方式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2.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儿童的天性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3.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在适时的激励动中放飞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理解与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学生抒发自己见解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一个文明的倾听者,对学生的独到见解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4.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指导一年级孩子的朗读是件巨大的工程,不过工程再巨大,也都是从一砖一瓦开始筑起的。
别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别让他们肩负着教师抛给他们的知识背囊,孤独而艰难地蹒跚于求学的道路,别对学生进行监工式的说教,别让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可贵的想象力。学会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共同攀登知识的高峰。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应该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给学生的思维松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使我们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能力一样,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科技前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法,1984-06.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3]王深根.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经典案例赏析[M].宁波出版济南,2008-03.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